原标题:“贵州屋脊”村寨的巨变
开栏的话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未来五年,中国将完成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跨越。当代青年是这一伟大跨越的建设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近期本报派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雪域哨所、大学校园、车间油井等一线,与基层青年共度十九大时光,会内外互动,以图文、直播、微视频全景报道各地各行业团员青年对十九大的新期待、收看十九大大会盛况、畅谈获得感和家国梦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的亲历感受,反映出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生动场景及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展现他们对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满满信心。
距离党的十九大召开还有约一周时间,杨波心里已经开始倒计时,作为基层青年党员代表,他憧憬着与全国2000多名各行各业党员代表一起步入人民大会堂。
35岁的杨波皮肤黝黑,过去7年,他一直担任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我是一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普通青年,是国家战略的参与者,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杨波说,“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有旁观者。”
海嘎村坐落于“贵州屋脊”韭菜坪的半山腰,是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村寨,也是贵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2010年3月,杨波第一次坐着摩托车颠簸着进入村子时,曾陷入了迷茫,不知如何带领村子发展。
当时的海嘎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手机经常没信号,接打电话要跑到山头上;一座座大山阻断了海嘎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让这个小山村几十年没变过样。
其实,背靠韭菜坪景区的海嘎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很多年来交通是制约海嘎村发展旅游业的瓶颈。
修路,是杨波来到海嘎驻村最想干的事情。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一条双车道的水泥公里铺进海嘎村。村子一年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今年过完春节,村里28岁的青年王红有并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在村里,他觉得大干一场实现致富梦的时机已经到了。
“中国强了,我们海嘎也不会落后。”杨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扶贫惠民政策从中央出发,在这个乌蒙山深处的小山村落地开花。
杨波喜欢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海嘎村的变化。宽敞的文化广场、整洁的街道、成片民族风情的房子……村务全部电脑办公,路通到了每一个村民小组。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全村5000平方米庭院绿化、5000平方米院坝硬化建成,水、电、厕所、厨房、网络,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都得益于国家的巨大投入。摆脱贫困,是村里人世世代代的心愿,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脱贫路上需要形成合力,如今,海嘎村村民鼓足干劲发展产业,旅游创业遍地开花,海嘎村360多户人家,村民人均年收入涨了5倍左右,2016年年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杨波看来,海嘎村的巨变折射出中国的强大,村里乡亲们的干劲也是奋进中全国人民的缩影。
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坚定,杨波通过探索找到了村子的发展路径。“与其说是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农村,不如说是当今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年轻人扎实干事创业的机会。”杨波说,“脱贫攻坚仍然是贵州的重要任务,年轻时候投入地奋斗一次,老了回想起来才不会为辜负时代而后悔。”
今年4月,在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杨波这个苗家汉子有了一个新身份——党的十九大代表。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杨波觉得满身荣耀,但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在十九大期间向全国人民讲好海嘎村的脱贫故事成为他每天都在思考的事。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村子旁边的韭菜坪景区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村里的老百姓靠着卖山货小赚了一笔。
随着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村里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这让王红有对海嘎村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杨书记现在已经成为海嘎的一张名片,他和海嘎已经很难分开了。”王红有希望去北京开会的杨波能带回来更多利好政策,让家乡变得更好。
“脱贫攻坚主战场不能少了青年担当。”杨波也希望自己的驻村经历能给更多年轻人信心,让他们有机会留在农村干事创业。(裴江文通讯员刘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