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5日电 题:贫困村如何“变身”“度假村”
新华社记者郭强
国庆长假,红色景点井冈山游人如织。在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记者也看到不少游客的身影。只是和山上不同,这里的游客都沉浸在一片闲适之中。
这个名为案山的小山村地处黄洋界山脚下,是井冈山大陇镇大陇村的一个贫困山村,离市区有40多公里路程。过去这里的村民多以打工、种田为生,村内土坯房众多,牛栏猪舍密布,破败不堪。
今年3月,被当地良好生态所吸引的广东客商蔡春风来到这里,成立了井冈山陇上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对这个贫困小山村进行开发。
如今,走进案山,只见村内的土坯房都已修葺一新,硬化后的马路上又铺设了青石板,道路沿线种上盆景花卉。村里开起了苏莲托咖啡馆、陇客来农家乐、豆腐坊、一口香等店铺。许多游人来这里都要住上几天。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蔡春风。“这里禀赋很好,四周的青山、清澈的河流、闲置的老房子都是资源,但因为闲置,一直没有变为资产。”蔡春风说,通过注入市场因素,这些闲置的资源就变为了资产,带动了村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这个贫困村变身“度假村”的背后,并不是客商的独角戏,而是客商、村集体和村民的大合唱。大陇村村支书尹仁善说,村里采取“1+8+48”的模式,其中1是指井冈山陇上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股42%;8是指大陇村的7个自然村加一个社区,占股40%;48是指当地48名贫困户,占股18%。
蔡春风告诉记者,这些贫困户加入“度假村”以后,可以通过分红和务工等多种渠道增收,“其中,分红一户一年有3000—5000元;同时,还有近30名贫困户在‘度假村’务工,每月工资从1800—3000元不等。”
除贫困户外,其他村民也开始参与到村里的经营中。今年6月,一直在广东打工的案山村村民王根梅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名为“一口香”的小吃铺,销售当地的客家小吃,如今月收入已达3000元以上。
“现在,村里发展这么好,随便做点什么都能挣钱,而且还能就近照顾孩子,多好!”王根梅笑着说道。
而在尹仁善看来,“度假村”不仅带来了收入、带来了人气,还带来新的观念、新的风貌。“搞‘度假村’对大家的触动很大,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更爱卫生、更有礼貌了,在村里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他说。
“‘度假村’刚刚起步,我们还要加大投入,继续打造。”蔡春风笑着说,这里成功后,他们还可能到其他村庄投资,让更多贫困村变身“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