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本刊记者从贵阳驱车穿行百公里山路,来到了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塘约村。这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村庄:红砖顶的小洋楼、柏油马路、绿化带……眼前的一切让记者怎么也想不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二类贫困村。
早些年村里没有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家每户靠着几亩贫瘠的山地维持生计,如果不外出赚点钱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据村民介绍,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平时买点油都困难,为了解决温饱,只好在地里干农活,要不根本没办法生活,一家人整年在地里干活种出来的东西也只够吃半年的。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如今的塘约村人年均纯收入从以前的不足4000元升至10030元,95%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而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多年的贫困村是如何发生这么大变化的?
穷则思
村里人都说或许应该感谢2014年那场山洪。村民介绍说,当时山洪把村里的粮食和村民的衣物全部都冲走了。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当时他一方面组织自救,另一方面也在想塘约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来村视察时说:“这个地方容易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可以搞一个合作社。”正是这句话提醒了左文学。
洪水退后,左文学整夜辗转难眠。“靠单打独斗是过不上好日子的,必须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将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左文学说,“2014年12月,我们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成立村级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种植的发展。”而成立合作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土地流转就是一项艰巨和困难的事情。塘约村老支书曹友明告诉本刊记者:“一开始村民并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农民靠土地吃饭,怕合作社经营亏损,拿不到钱。后来,经过我们一户户地动员,先流转了150亩土地并付给了村民土地流转费。同时,请他们到合作社工作,并按月结算工资,这样就激起了部分村民的积极性。此后,由于合作社农业种植发展较好,再次经过思想动员,原先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自愿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就这样农村资源就活了起来。”
虽然土地资源活了起来,但是在当时合作社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塘约村村委会主任彭远科说,当时村集体资源在洪灾过后总共还不到4万元,没钱办不了事,村里只好找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希望以合作社的名义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合作社的负责人表示,钱只能借给个人,不能借给集体,也就是说,村民要以个人的名义贷款后统一给合作社用,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事。村民本来就担心合作社给不了钱,所以才让村里先支付土地流转的费用,现在还要让村民用自己的信用贷款给村集体发展产业,这又怎么可能呢!
面对如此难的考题,怎么办?彭远科反复说着一句话:“发展,一定要发展!”
但是要怎么做,彭远科也并没有答案。后来经过班子会议讨论,首先确定的是干部先行,班子成员必须迈出第一步,先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左文学说:“我们一共开了3天会,最后一天做了一个决定,我们11个班子成员,除了一个女同志以外,都要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贷来的钱给集体用。当时班子成员最低的贷了8万元,最高的贷了15万元,10个人共计贷款110万元,合作社这才有了最初的启动资金。”
思则变
借来的钱除了付清土地流转的费用,村里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农机、种子、化肥,把流转出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莲藕。直到2015年下半年,村集体才有了第一笔收入——86万元,村民看到合作社有了收益,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高了起来。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就建成了150亩蔬菜基地、520亩晚熟脆红李、200亩软籽石榴、500亩核桃、300亩脱毒马铃薯、150亩莲藕等种植项目和200万羽林下养鸡项目。
左文学表示,在合作社与村民签订土地入股和其他形式的合作协议后,合作社、村民、村集体按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如此一来,村民总收入由“流转收入=土地收入”变成了“股份分成+工资收入=土地收入”。据了解,2015年底,全村70%的土地都流转到了合作社。到2016年底,全村所有土地已经实现全部入股。
“我把家里的3亩土地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2016年仅土地流转和分红就得了3480元。”塘约村村民张福友兴奋地说。2010年以前,张福友在江浙一带打零工,妻子就在家里围绕着这3亩地“转”,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而现在,靠着与合作社一起发展,他们每年的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塘约村还根据村民的不同技能,按不同劳动要素入股合作社。在塘约村,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很多村民都以土地入股,还有以技艺创业的,一下子从农民变成了股东。而“村社一体,合股经营”的方式,也为当地的贫困户、返乡农民工等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在调研现场记者发现,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月工资最低不少于2400元。合作社每日工资为80至300元不等,每次工作时长为9小时,中午有长达2小时的休息时间,务工期间不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长,并由村民自由选择务工日期。张福友和妻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各项建设急需人手,他帮工一天的收入是150元,妻子做些不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这可比出门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顾得上,夫妻两人也不用两地分居,收益也有保障。”据统计,近两年来,塘约村外出务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50多人。
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社员覆盖了全村90%的农户。“通过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了基础。”左文学说,“全村进入数据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亩,林地2097亩,房屋482宗,集体所有水利工程15宗。”
变则通
据了解,合作社对入股土地质量每亩按200至700元不等分级估价、折算股份,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使村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如今,塘约村村民的脸上个个乐开了花。塘约村老支书曹友明逢人就说:“塘约会变得如此美好,最要感谢的就是政府的支持。”在村里记者看到,有很多游客也不禁发出赞美之词:“荷塘飘香”“菜园蓬勃”“民居靓丽”“道路宽阔”,无疑成了他们口中绝美的佳句。
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说,现在塘约村921户农户,合作社总共有5230股。2016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206万元,两年时间增长了50倍;贫困人数从600多人下降到19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抱团经营、村社一体”,通过合作社提高农民的收益。
说起塘约村,一个从二类贫困村变成如今的富裕村,不得不提的就是村民自治。走在塘约村的广场上,记者看到赫然醒目的宣传板上写着“红九条”3个大字。据讲解员介绍,“红九条”是为抵制部分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公益事业无钱无人建设、村内滥办酒席等不正之风而设立的村规民约。塘约村的红白理事会会长孟性学说:“对违规操办酒席、不孝敬赡养父母、不关心未成年子女、不参加公益性义务劳动等行为的村民一律纳入‘黑名单’,进行为期3个月的管理。在此期间,不办理任何服务手续,并取消政府补助。比如,政府补助每户村民自建新房8000元,如果违反‘红九条’,那么8000元就取消发放。期满考评合格后,才恢复其村民权益。”
老支书曹友明告诉记者:“村里之前曾一度盛行办宴,升学宴、搬家宴、剃头宴,就连赌博输了也要办个‘落难宴’,家家办宴攀比,你办10桌,我就办20桌,全村各种宴席加起来一年有200至300场不等。如果一个年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的村民,一年吃酒送礼钱就有1.2万元以上。”
说到这儿,村民张福友连连点赞“红九条”的出台。他说:“办酒席是最不好的风气,我们有好多时间都花在帮忙上。现在好了,‘红九条’规定最高礼金不能超过100元,家家户户都是这些钱,避免了攀比,也给自己省了很多随礼钱,而且闲暇时间还可以打些零工。”
孟性学表示,“红九条”颁布后,对村民酒席进行了严格规定,红事“餐标”为8菜1汤,每桌成本不能超过100元,请客不超过30桌;白事就吃“一锅香”(即5个菜放到一个锅吃),不上瓶子酒,不发整包烟,请客不超过40桌。据介绍,塘约村自2015年施行“红九条”以来,酒席量从之前每年200至300桌减少到现在的68桌,一年为村民节省酒席开支200万元以上。“我们通过治理滥办酒席,也让一部分人提前脱贫。”左文学说。
通则达
从产业优化、机构建设到制度建设,再到村风民风,塘约村成功完成了改革“四步走”的战略目标,并紧密依托“村舍合一、合股联营”,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数据显示:2016年,塘约村人均年收入达10030元,农户分红80.98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2250元,长期安排本村及周边村寨村民120余人务工,带动周边村寨300余户贫困户种植蔬菜,户均增收3000元。
此外,合作社旗下成立的妇女创业联合会、劳务输出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为9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通过合作发展、低息贷款、劳务输出等,塘约村村民在共建中初步实现了共享共富目标。
如今,走在塘约村里,村路两旁依旧建设得热火朝天。曹友明告诉记者:“现在建设的是美食大道,楼下是商户,楼上是住宅。”据了解,去年年底,一心想搞“农旅一体化”的塘约村成立了旅游运营管理公司,但因为一没人才二没经验,左文学就和村支两委商量,干脆以让出35%股份的方式邀请外边的专业团队参与。左文学说,起初塘约村土地总量小,种植的农产品不仅是卖的问题,农旅结合也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于是,村里咨询了专家,最主要是想解决一个事情,那就是通过农旅结合这个点,把村民的收入从原来的靠农作物转向以旅游增收为主。左文学表示,村委会未来3年要带领村民实现产值500万到1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的目标。
当记者走进正在施工的美食大道时,曹友明指着眼前连片的红顶瓦房告诉记者:“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村从中国美院、北京农学院请来的教授专门来为塘约村做的‘农旅一体化’设计规划。”而让记者感兴趣的是不远处竖立着的“京东电商”的牌子,据介绍,塘约村的电商平台正在装修,完成后一些商品即可入架,并且各大网络电商也会统一安置进来。“不仅服务本村及周边村落,还要架起与全国沟通的桥梁。”曹友明说。
如今,塘约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神情笑容都透着新鲜劲儿。然而,像塘约村这样有着农村资源却不发达的村庄仍然有很多,每个村庄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同时又都会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为农民谋福利,为乡村创造出一个脱贫路,很显然,塘约村的经验和发展历程是值得借鉴的。
在本刊记者离开塘约村前,看到村委会对面不远处的山头上赫然竖立着4个大字——穷则思变。遥相对应,村委会的3楼端端正正地悬挂着8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