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向贵瑜,带领全市扶贫战线干部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冲敢干,探索创新了“脱贫奔康产业园”“日暗访日通报”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充绣法”。
向贵瑜(中)与村民
向贵瑜现任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他针对产业扶贫中简单送鸡送鸭、决策部署落实上热下冷等突出问题,带领全市扶贫战线干部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冲敢干,探索创新了“脱贫奔康产业园”“日暗访日通报”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充绣法”。他探索的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四川省委王东明书记批示在全省推广,《人民日报》以《南充:产业脱贫有章法》为题宣传报道这一成功模式;他创新的“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得到了国务院汪洋副总理的肯定性批示,国务院扶贫办邀请他作经验介绍,并在南充召开全国扶贫信息与督查工作培训会推广南充经验,广西、重庆、云南、甘肃、海南、湖南、吉林等多地专门到南充实地考察学习。
聚焦拔穷根,他为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南充是革命老区、属秦巴片区,全市有5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居四川省第二,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占到73%,2014年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只有2241元。向贵瑜认识到: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读书看病有政策兜底,安全住房有国家补助,最难的还是培育脱贫致富产业,为群众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路子。如果简单地送鸡送鸭送果苗,不仅贫困群众无法稳定脱贫,还会把他们引向“等靠要”的怪圈。
如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路子?向贵瑜在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开始了他的第一站试点:引进南充宝丰农业有限公司,带动48户贫困户建设“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为了解放群众思想,他亲自带着贫困户到外地考察取经;为了让群众放手放胆参与,他亲自担保向银行贷款,并承诺如果发生风险,自己把城里的房子卖了来还贷款;为了尽快让贫困户见到效益,他住在村上带着大家一起干,用3个月就建成了原本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建起的园区。该村贫困户原本只有靠种水稻、红薯维持生计,参与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年户均实现纯收入6万元以上。
险岩村试点的成功,坚定了向贵瑜搞产业脱贫“市场导向、园区带动、抱团发展”的决心。随后,他又在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开始试点,引进有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共同出资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向银行贷款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参与成为业主大户,没有劳动能力的入股享受保底分红。大堰乡纯阳山村贫困户姚素琼身患食道癌,丈夫因脑溢血常年住院,原本都指望着“多活一天算一天”。村上建起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她种植了一个菇棚,9个月时间就净挣了6万元。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贵瑜提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政府主要负责解放群众思想、做好产业规划、招引龙头企业、建好基础设施,该群众干的不包办、群众不愿干的不强迫。对有创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龙头带动尽力培养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培养成为股东。采取“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模式,在贫困村探索设立产业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补助,最大限度解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点亮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希望,在南充迅速铺开。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15个,带动贫困户5.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许多贫困群众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而且走上了奔康的“快车道” 。2016年,南充326个贫困村、13.98万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脱贫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41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