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摸索“五个一”工作法 过“四关”办产业

发布时间:2017-09-25 15:00:49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扶贫办 | 责任编辑:焦梦

关键词: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建档立卡,征求意见

    编者按: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王凯告诫自己,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他摸索出“五个一”工作法:“挨家挨户到村民家吃一顿饭、送100元慰问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条意见,提出一条建议”,走遍全村15个居民组、29个自然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摸清底数。

王凯

这里有一口百年的老井,有一棵三百年的皂角树,而井旁树边的土桥村仍基本上靠天吃饭。2015年7月,海关总署干部王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到来,看到如此贫瘠的村落,在北京福窝里长大的他心里五味杂陈。他来这里的心思很简单,就是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干实事做好事,让自己人生更充实。

王凯与村民

“四关”兴办产业

王凯告诫自己,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他摸索出“五个一”工作法:“挨家挨户到村民家吃一顿饭、送100元慰问金、做一件好事、征求一条意见,提出一条建议”,走遍全村15个居民组、29个自然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摸清底数。经过群众评议,贫困户名单在村委会公示,大伙说:“这个第一书记不玩花把势”!

了解到贫困现状,王凯忧心忡忡。全村246户贫困户,人均不足半亩地,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创办产业。而项目在哪里?他开着自己的车在河南周边寻找适合的产业,轮胎跑坏了4条,减震器换了2个。同时利用海关资源广搜信息,先后到上海、大连和山东等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与村三委和致富带头人共同研究确定:以大棚草莓、晚秋黄梨、袋料香菇和互联网+特色农业、光伏发电作为本村精准脱贫的五大发展项目。

王凯没想到的是,村民反应冷淡,他头上像浇了一盆冷水。老支书一句话道出症结,“这海关投资建的大棚算谁的?还不如把钱分给大家呢。”王凯一下悟出来了,古人说的对,“有恒产者有恒心。”于是一个“撬动资金”方案出炉了。每顶大棚花费基本按照海关投资1/3,申请国家扶贫补助1/3,帮助村民申请贴息贷款自投1/3,产权属于村民。这一下兴办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这时,他又遇到一个难题: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零星分布,难以规模种植、集中灌溉管理。必须通过集中流转将土地化零为整。他挨家挨户动员,苦口婆心游说,甚至软磨硬泡做工作。通过将心比心、以情换情,成功将800余亩黄梨用地连成片,30亩香菇大棚、130亩草莓大棚用地集中成块。

还有一个最让他牵肠挂肚的问题:发展产业会让能人更富,而那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贫困户怎么办?如何让阳光照到最阴冷的地方?他通过研究政策,多方咨询,提出产业盈利再分红机制,通过二次分红建立贫困户兜底基金。又经过艰苦的谈判和思想工作,方案终于落地。

项目关、产权关、土地关、兜底关已过,他开足马力,全力以赴。带领7名村民到大连“亚洲草莓第一镇”学习,与村民一起睡大通铺,大家都休息了,他还缠着师傅问长问短。成立了“海扶山”集体所有制果蔬种植合作社,从大连和浙江请来技术员指导产业种植,一期筹资186.8万元,带领村民开垦荒山荒坡,连片种植晚秋黄梨800余亩,每亩收益近万元;建设香菇大棚84个,生产袋料香菇30余万袋,年收益近百万元,帮助每个贫困户享受到户增收和农林补助,参与种植和就近务工脱贫。201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还到现场拍摄了香菇丰收的情景。二期筹资450万元,连片建设现代温室草莓和大樱桃树大棚53座,引进优良技术和种苗,成熟上市后车流络绎不绝,市场供不应求。同时修建了产业配套冷库、机井,保证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合作社年上缴村集体不低于20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分红兜底,提前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经过评审、答辩,土桥村以优异的成绩,被确定为河南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村,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脱贫示范村。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