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走向大海 西部海员培养的十年探索

发布时间:2017-09-21 15:08:15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董小迪 | 责任编辑:

关键词:海员,马桩,扶贫,培养,学生


2017年9月18日,延安,徐马桩与父母在家门前合影。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

中国网新闻9月21日讯(见习记者董小迪)2007年8月,经天津海事局协调,与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选定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

十年来,在不断地组织协调、深入调研下,西部海员培养基地不仅成为了船舶公司的“人才库”和海员培养的“桥头堡”,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之路。

特色扶贫:从黄土高坡走向浩瀚大海

2015年,为实现精准扶贫,天津海事局提出“政府支持一点,企业扶助一点,学校减免一点”办法。目前,基地招收了6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这些学生在免学费的同时,还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确保不会有人因贫困而失学、辍学。

今年是徐马桩从事海员行业的第四年,也是这个“内陆娃”从黄土高坡走向浩瀚大海、迈入广阔天地的第四年。

2010年,从未见过大海的徐马桩报考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吸引他的除了歌声里描绘的海洋,还有当海员的可观收入,能迅速帮助家里脱贫,让徐马桩觉得这份工作“很不错”。

一直以来,徐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地和养牛,两万左右的年收入要支撑起五口人的开销,每年几乎都没有剩余。而2013年,刚刚毕业的徐马桩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到了6000多,几乎是父母近半年的收入,这让他十分激动。

“邻居们很羡慕,都说这个小子是好样的。”谈起儿子,徐马桩的父亲显得很骄傲,他说,徐马桩不仅花了三万多为家里维修房子,还借了七万块钱给要买房子的哥哥。

2017年9月20日,天津,徐马桩在船上观察港口情况。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

海事脱贫:“放牛娃”的蜕变

现在,作为船上的值班水手,徐马桩每个月的工资已经涨到了一万多,去年,工作了8个月的徐马桩挣到了8万余元。而已经通过船东升职评估的他,近期还很有可能会升任三副,工资也将继续上涨。

建立之初,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每年的招生数量不足两个班,十年来,其累计招收航海类专业高职学生已达1047人,输送毕业生551人。招生范围也由陕西省扩展到山西、江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等省(区、市),为无数像徐马桩一样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快速脱贫的道路。

“其实脱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眼界更开阔了,也更有自信了。”成为海员后,徐马桩不仅学会了游泳、培养了健身等爱好,还先后走过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35个国家,和当地人交流,见识不同的文化与风景。

“如果没有海员的职业,别说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了,国内的大海可能都很少去。”徐马桩感慨道。

在徐马桩的记忆里,自己刚刚填报志愿时,身边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黄土地的孩子去大海,难以接受”。但如今,看到徐马桩的变化,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转变观念,想要让孩子“走出去”。

2017年9月19日,延安。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5级的学生们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

扶贫“开智”:将开放观念带入老区

已经当了五年船员的段小强,就是在“能出国”这个优势的吸引下,走进了海员培训的课堂。如今,这个从家到县城都要走40多公里盘山路的男生已经走过了北美、南美、大洋洲等五个大洲。

“西部海员培养其实是一座桥梁,是开放的海洋文化与厚重的内陆文化的碰撞、结合,是一条具有海事特色的扶贫之路。”交通部海事局宣传处副处长胡伟表示,这是海洋强国建设目标与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任务的有效衔接。

作为对口的招生单位之一,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的总船长叶镇藩认为,学生们在船员培养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脱贫,更是一种成长。

“不仅是职业上的成长,成为专业的人才,也是在传播对教育的重视。”叶镇藩说,自己身边的海员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人的孩子都考入了985、211大学。

“海员虽然在海上工作,但生活地仍然以祖籍或者周围的中小城市为主,对教育扶贫来说,以点带面的效果非常明显。”他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