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刘晨曦 殷晓霞)从贵州省六盘水市区出发,在崇山峻岭中沿盘山公路行驶将近两小时,就到了位于水城县的青林乡,这里山野郁郁葱葱,鸡鸣声此起彼伏,一派“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的田园景象。
“如果不是因为修了这条公路,估计山里的一切早已被世人遗忘,山里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出不去”,青林乡海发村村支书李光文告诉记者。古旧斑驳的石板屋、屈指可数的几件农具和家具,散养的家鸡,一家人靠着贫瘠的土地维持着生活。这便是青林乡深度贫困村海发村的日常写照。
今年37岁的卢凤军,家里共有七口人,有两个老人,三个孩子。孩子最大只有14岁,正在上初中,两个小的孩子是龙凤胎,在读小学四年级。卢凤军夫妻二人原本在水城县背背篓挣钱,两个人一月共能挣2000多元。一次骑摩托车摔倒,夫妻二人均受伤,使这个原本单薄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在妻子需要费力杵着拐杖才能艰难地行走,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卢凤军受伤的腿打了石膏和钢架,可以勉强行走。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在养鸡场的工资成为整个家庭生活的支柱。如今,在几米外一块高地上,卢凤军盖起了自己的二层小楼,屋外刷成鲜艳的颜色,屋子里的陈设依旧简易,一层的窗户用塑料膜蒙着,二楼还没有完工。生活依然艰辛。但如果没有这个项目,当地没有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
“在养鸡场进入农村之前,这里是漫山遍野的荒山,住的条件比现在看到的还差”村支书李光文说。目前,青林乡实行牲畜集中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和林下养鸡,目前已养羊2.8万只、养牛1.5万头、林下养鸡18.8万余。如今,漫山遍野的鸡窝不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增收。
作为芦笙养鸡场第一批员工,卢凤军告诉记者,“以前什么都不懂,现在村里和企业带领我们养鸡,教给我们养鸡的技术,一个月收入2000多,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生病的媳妇和三个孩子的生活,起码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青林乡海发村的土鸡养殖场 殷晓霞/摄
青林乡深处大山深处,当地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单纯的农业产业发展不足以实现与外界的互通有无,村民种出的果蔬难以走出大山和外面的世界接轨。面对贫困的现状,当地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探索出一种开放式的扶贫格局。
考虑到水城县的贫困状态,当地政府打破行政区划和地域限制,发挥钟山区资源多、地理位置接近青林乡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钟山区接管过来后,我们整个的包括干部、群众对脱贫的认识,对政策的理解,对生活的自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人员邓永祥说。
值得一提的是,钟山战区指挥部办公室进驻青林乡,首创性地把脱贫攻坚指挥部设立在脱贫攻坚战场一线。作为把脱贫攻坚指挥部设立在最前沿的案例,“指挥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并积极推动各项方针、政策的部署,保证其实实在在落地、见成效。此外,指挥部在脱贫工作中还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钟山战区指挥部办公室支部副书记余佳韬强调了一线指挥部的重要作用。
余佳韬向记者介绍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整体情况,“青林乡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变’改革、易地搬迁、党建引领等方面着手,聚焦精准,着力精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实现道路通达,钟山战区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决条件,着力推进道路硬化、水利、网络通讯、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加快推进战区脱贫攻坚步伐。规划布局“三纵一横一盘线”的道路建设,拟于2017年建成贫困村通组公路,并全面启动其余通村、通组公路建设。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和生活配套设施方面,五乡镇也在加紧改造、建设过程中。
与此同时,钟山区在对贫困乡镇进行帮扶的过程中,深度落实“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政策,并按照“三变+金融+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村民的收益保障。“我们采取合作社统一贷款的方式,变金融脱贫贷‘户户贷’为‘人人贷’,提高贫困群众获贷率和受益面,目前完成‘特惠贷、扶贫贷’等金融贷款发放2147人10735万元”,青林乡对口帮扶公司的总经理赵泽荣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各种融资、各种政策性的产业基金来投60%,剩下的40%就是当地的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获得贷款,以合作社社员身份将资金投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和我们合作的方式获得收益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三变”改革已覆盖钟山战区五乡镇,共计承包地入股12.83万亩、集体土地入股5955亩、四荒地入股5882亩、房屋入股3436平米;共有2.329万农户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1.0156万户)、带动9.0235万农民(其中贫困户3.4687万人)受益。
“三变”政策的宣传标语殷晓霞/摄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脱贫攻坚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既需要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协调,更需要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地推进。在青林乡,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上的指挥部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入手,不仅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同时还注重对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了协调、推动、督促的作用。如今,村里建起了“六位一体”的服务站,包括超市、澡堂、活动室等,既在工作之余丰富村民的生活,也为这片发展中的土地带来了变化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