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村文书张广华的二姐早已出嫁到邻村,为何俺看见张广华把俺村的‘扶贫羊’送到他二姐家去喂养,请调查组给个说法。”今年8月的一天,山东省平原县纪委工作人员在王凤楼镇西张辛村调查走访时,一位村民反映的问题线索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党员干部切忌怀有私心,更不可将扶贫资源“优亲厚友”。正如这位村文书,他在群众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分一只“扶贫羊”给大姐喂养,因大姐平时不在家,就把羊先送到邻村的二姐家“寄养”。于是,党和政府“扶贫”的初心,就变成少数干部“扶亲”的私心,“扶贫羊”也就成了“扶亲羊”。
好端端的惠民政策为何就“唱走了调”?除了少数干部“私心”外,其他干部对扶贫工作“不走心”,也是助推“优亲厚友”现象发生的原因。据调查,村支书杨某不负责任,最初审核贫困户需求时,未组织村“两委”讨论,就让张广华上报了名单;包村干部肖某工作不细心,未入户考察贫困户养殖能力,就匆匆签字确认;镇上也没有详加核实情况,就下发“扶贫羊”。正因为某些党员干部在自己负责的环节“掉链子”,审核不详、监管不严、责任心缺失,才出现与“扶贫”背道而驰的“扶亲”,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事“小”危害“大”,不可小觑。
管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责任链”效应,一个工作流程上,每个环节的责任心就是成功系数,所有人的责任心构成一条责任链。工作成效取决于每个环节责任心乘积的大小,就像数学中5个80%的乘积等于32%一样。精准扶贫亦如此,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链条长、环节多,一个环节把关不严、一个环节不负责任、一个环节没有精准,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前功尽弃。如果说一两个人不负责任,是个体、点上的毛病,瑕难掩瑜,那么责任心的普遍缺失,则容易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问题,也是某些地方“潜规则”横行,“微腐败”之害猛于虎的根源。
党员干部在推进落实精准扶贫过程中,肩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在每个环节就得用100%的责任心担当起来,不可讲完了之、开会了之、发文了之,甚至“一问三不知”,必须下足“绣花”的功夫,一针一针、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落实精准、资金使用精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必须严格执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一层一层把责任落实到位,把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导向立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多干少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样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为精准扶贫取得实效提供保障。
此外,还须强化问责追责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扶贫领域的腐败行为,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轻饶不放过,形成有力震慑,强化“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意识,在心理上产生“倒逼效应”。同时,健全监管机制,多到一线问问民意,多听听群众的感受和想法,可将影像视频审核、定期电话回访等技术手段引入监管,让群众有更多的监督权和发言权,让每个“环节”都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获得群众的认可,确保整个“责任链”发挥最大功效。
扶贫资金用一分少一分,每一分都要掷地有声,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扶贫整个“责任链”不掉链,才能交出一份干净担当、惠及群众、成绩优异的精准扶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