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收入增八倍 “三无”贫困村秀水的“小康梦”

发布时间:2017-09-11 15:25:45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殷晓霞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秀水,扶贫,产业,脱贫,集团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记者殷晓霞)9月9日,记者随中国外文局采访团来到位于贵州省普定县的秀水村。秀水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但长期以来,秀水村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是比较典型的“三无”空壳村、贫困村。然而,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条件落后,传统生活方式不能带来增收的贫困村却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秀水村由七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165户3823人,其中453户1352人被纳入贫困库,2014-2016年,成功脱贫295户1087人。如今,居民住在由政府修建的设施完善的安置房内,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居民有了就近工作的机会,收入也有所增加。“2014年前,村民的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到2016年增加到18000元,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秀水村村支书张克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和企业开发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中所做的努力。

秀水村景区不远处就是居民安置点,不少居民就近在景区工作。(殷晓霞/摄)

扶贫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精准发力,然而,思想意识的改变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秀水村村委深刻地意识到脱贫致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观念上寻求根本得突破,解放老百姓的思想,让老百姓从小农经济、农耕经济中解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因此,定期召开村委会,听取百姓的需求,寻求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充分激发百姓参与的内生动力,就成了秀水村脱贫攻坚的发力点。“遇到有一些年龄大的人刚开始无法接受,但我们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思想沟通,用切实带来的改变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最后总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张克智告诉记者。“扶贫的主体是百姓,若没有积极的动力,那以后不管有什么产业都没有效果。作为帮扶者,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变,由不接受到接受,由怀疑到认可。我想,帮扶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居民的收入是否增加,而更要看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是否有所改变,这才是核心”。兴伟集团董事长助理张著宇如是说。

秀水村村支书张克智接受记者采访 (殷晓霞/摄)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兴伟集团对秀水村实施精准帮扶是以即帮又扶为原则,按照物资帮扶、现金帮扶、精神帮扶,为秀水村脱贫致富即“输血”又“造血”,即做到“精准”又保证“同步”富裕,积极利用并优化当地资源,发展旅游、花卉、农业产业,这为当地700多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秀水村也搭建人才沟通的桥梁,并充分培养村民中的骨干力量,带领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这也带动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返乡的村民张海忠告诉记者,“村里唯一的一条公路是兴伟集团出资修建的。每逢过年过节,公司都会为贫困户送米、送面。2008年的一场冰雹和冰冻给许多人原本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兴伟集团组织员工送来石棉瓦和煤炭,解救燃眉之急。大家都愿意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扶贫攻坚中的体现,有利于唤起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传递。

作为被扶贫对象,20岁的吕纤纤描述了秀水村发生变化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家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特别穷,在大山里面,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钉子鞋,走路上学要一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泥路更难走。现在,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帮助下我们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村子里的人怀着感恩的心,也非常团结,相信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今,站在全国齐“啃”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关键时刻,秀水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向脱贫致富的“小康梦”迈出了一大步。

兴伟集团董事长助理张著宇介绍集团对秀水村的帮扶情况。 (殷晓霞/摄)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