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发布时间:2017-09-11 16:20:02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方开燕 冯慧萍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田拐村,村民,扶贫,记者,生活

微风袭来,远方绿意盎然的万亩杏林发出簌簌声响,一头母牛大着肚子缓缓挪动到牛棚的外围,看着陌生的人们。这是记者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田拐村见到的景象,宁静祥和。

谁又能想到,40年前,这里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呢?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散发生机?人民网记者走进其中,探寻田拐村的脱贫之路。

过去的西海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田拐村位于著名的西海固地区。提起西海固,人们忘不掉的是干涸,是贫瘠,是千沟万壑。西海固是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这里年蒸发量在1000到2400毫米之间,而年降雨量却不足700毫米,加上盲目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存条件极差,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

“几年前,我住的还是土坯房,要有个风吹雨淋,早就不像样了。”在新建的六间大瓦房中,72岁的田成岐老人讲起过去的情形,唏嘘不已。就在三年前,土房子、土围墙、土棚圈还是田拐村的房屋标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都是靠天吃饭喽,每亩田也就能有个200多块的收成吧。”他说。

而现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拐弯。“我们终于摘掉了贫困村、后进村的帽子,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啦!”史店乡乡长王耀玺说。目前田拐村的贫困率已低于3%,共脱贫293户1041人,还有19户59人尚在脱贫过程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末达到7128元。

精准扶贫: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我这里有65只羊,还有10头牛,都壮着呢,还有那几头母牛,都快要生小牛犊了。”村民田成顺的脸上笑开了花,滔滔不绝地向记者描述着这些牛羊带来的收益,双手不停地比划。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用砖瓦垒砌的棚圈中,一整排壮实的牛伸出头来,左右顾盼。

田成顺今年55岁,一直以养牛羊为生计,却不见起色。如今,在当地政府和企业帮扶下,他家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光靠养牛羊,一年的收入也能达到四、五万了。而田成顺并不是个例,在田拐村,共有92户依靠养牛摘掉了贫困帽。

但养殖的本金哪里来呢?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户带来了佳音。田拐村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843户3305人,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12户1100人。政府为其中144户提供贷款590万元(含已脱贫人口),户均贷款额度超4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棚圈420座,购买华润基础母牛207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58头。据田拐村工作人员张占虎介绍,到2017年6月末,海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向史店乡田拐村发放贷款1438万元,投入到种植养殖1243万元。

企业的帮扶也替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田成顺家里养的,都是华润集团的牛。他算了笔账:“我们从华润买牛,每头牛可提供6000元的无息贷款,三年内还清,一头牛的市场价平均在10000元左右,贷款之后,一头牛自己只要拿出不到4000元。”

精准扶贫不仅要“发放”,还要“培养”。为村民免费培训餐饮、刺绣、装机、挖机、建筑工、电焊等相关技能,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件大事。据统计,全村累计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培训汽车驾驶员41人,全村拥有B照以上驾驶员达到2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6人,全村拥有大型货运车辆124辆,汽车运输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仅去年一年来,我们已经在各项技能中培训了400人,增强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王耀玺说,“这样持续发挥扶贫的‘造血’功能,才能帮助大家永久脱贫。”

政策推进: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政策推进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田拐村现在的支柱产业之一,红梅杏种植也曾受到抵触。

种植红梅杏退耕还林项目是村子里提出的,但不愿配合的大有人在。习惯了苞谷和马铃薯的村民们不懂,红梅杏从种植到进入盛果期,需要长达5年的时间,毁掉农田来期待5年后的果实,心里能不没底吗?

“其实村里早先有种杏子的传统,但是品种不好,不易挂果、不易储存,也卖不上好价钱,这更让大家担心。”田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俊解释。为此,工作人员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红梅杏品种优势,在村里德高望重的田志夫老伯也主动加入了动员队伍,这才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如今,经过坡改梯工程和开辟荒山,田拐村在2015、2016两年成功栽植红梅杏10000亩。万亩杏林碧波荡漾,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景线。

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在耕地之外,宅基地问题也成了工作人员最怵头的部分。2015年,田拐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村,县上整合扶贫资金、闽宁对口帮扶资金、危房改造等方面资金18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整村改造。“但拆房建路必然涉及宅基地的问题,村委班子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生怕让群众不满意。”田拐村村主任马德国在改造实施前一直忧心忡忡。

村民的支持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他至今记得,田志夫老伯不仅自己当即表示支持,还动员3个在外打工的儿子无偿让出3亩宅基地。田志夫还获得了海原县2015年道德模范奖。

最终,全村175户居民累计让出130亩宅基地,用以拓宽、硬化村道,将一纵三横的旧框架,拉成了三纵八横的新格局。马德国告诉记者,全村共拆除土坯房屋158套、8000多平方米,土围墙10.3公里,土棚圈125座、5000多平方米,翻建新建房屋14000平方米,砌撤围墙10.5千米,装大门175套,改厕175间。村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

“以前我们在老榆树下坐着,现在家家都有了凉亭,外面还有小公园、广场、健身的东西。在这里喝喝茶、下下棋,再去广场上锻炼锻炼身体,生活水平好太多了。”说罢,坐在自家凉亭的田成岐老人又喝了口茶。

马德国感慨,整村改建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切实实感受得到,阻力就小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战中,田拐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正如村民田玉林所唱:“田拐是海原的后花园,银地毯,杏花香透了山川,同海的高速修通了,田拐的面貌更新了,好风光赛过了江南……”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