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之花正绚丽

发布时间:2017-08-31 13:40:29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刘华新 谢振华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民族,广西,少数民族,民族团结,群众


一个村屯,居住着壮、汉、仫佬、苗等6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10个姓氏,讲桂柳话、壮话、仫佬话等11种语言,75户乡亲却一直美美与共、和睦共处。这,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演绎的佳话。

如此和谐,怎么做到?屯里仫佬族同胞郑有才说得好:“住在一个屯,就是一家人,哪能分得清!”

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广西少数民族人口达2000多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兴共荣,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八桂大地处处绽放“民族一家亲”的似锦繁花。

同心——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个特别的小山村,叫“登晒”。

它一半属于广西三江富禄苗族乡,另一半位于贵州黎平县龙额乡。

村民石远英说:“在村里生活,乡亲们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每逢节日,大家在村部大楼前摆开长桌宴,在‘和谐球场’上吹芦笙、跳多耶舞,其乐融融。”

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原“苏家村”的汉族群众,接纳十多户苗、瑶族群众落户后,各民族互学互助,“苏家村”因此改为“民合村”。

“广西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作为工作接力棒代代相传。”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话语铿锵。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广西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五个三”的民族工作模式:

夯实三个基础——民族团结的政治法律基础、物质文化基础、群众和社会基础;

构筑三道防线——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组织防线;

建设三支队伍——民族工作专业队伍、少数民族知名人士队伍、民族工作决策顾问队伍;

加强三项工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多办实事好事工作、创先争优工作;

建立三个机制——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激励机制、民族关系正确协调机制。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理念,在八桂大地生根、发芽。

“广西由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的家庭有113.52万个,由两个少数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达14.3万个。”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卢献匾自豪地说,多年来,广西从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民族关系,连续10多年成为广西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

同行——

“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可爱村,不“可爱”!

这个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的贫困村,140户470位乡亲散居在大石山区。住的是木瓦房、茅草房,吃的是石头缝里种的玉米、黄豆、红薯。

巨变,源自2012年。

那年,大安乡被确定为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可爱村被列入“整村搬迁”项目。81户群众搬到离乡政府只有3公里的可爱新村“有土安置”,其他群众则搬迁到县城周边进行“无土安置”。

可爱村,蛮“可爱”!

走进新村,一幢幢蓝瓦白墙两层半楼房格外显眼,村里还有博物馆、篮球场、游泳池、农家乐……“住楼房、开小车,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葛照料感叹道。

“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这是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近5年来,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53.26亿元,积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全面解决0—20公里范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困难。

与越南芒街一河之隔的东兴市,是京族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在江平镇巫头村,一栋栋气派小洋楼随处可见。

“大会战的实施,让东兴变了模样,让边民鼓了腰包。这些年,村里的京族乡亲日子年年好、节节高,多亏了党的民族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巫头村村支书阮爱兴感叹。

与此同时,广西勒紧裤带,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累计下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4.85亿元,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下达资金6.81亿元,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食堂改造、校园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下达资金55.60亿元,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公路“千村通畅”工程……

广西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告别“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讯靠吆喝”的历史。目前,广西农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

同进——

“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美,欢乐的歌儿越唱越甜”

对山歌、抛绣球、抢花炮、染彩蛋……“三月三”时节,广西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在广西,“三月三”既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12个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欢度这个节日。

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被设为广西全区公众假日。

《壮族诗情》交响音乐会、田阳县布洛陀祭祀大典、三江侗族自治县花炮比赛、桂平市春牛舞……每年“三月三”,上千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次第开花,争奇斗艳。

节庆搭台,经济唱戏。广西汇聚多方资源全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品牌,搭建起对外经贸旅游合作交流的全新平台,磁吸八方来宾赏八桂美景,购壮乡特产。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依托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青山绿水,广西将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让少数民族群众“唱着山歌融入时代、拥抱世界”。

三江的《坐夜三江》、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和巴马的《梦·巴马》等实景演出,让不少少数民族群众“放下锄头走上舞台”,鼓了钱包。

“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美,欢乐的歌儿越唱越甜。”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民族群众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当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交相应和,八桂大地发展增添更多动力。去年底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1.8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总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团结繁花,绽放八桂。5500多万各族儿女心连心、手挽手,昂首阔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