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印江: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徐豪︱贵州报道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9期)
从思王山脚下望过去,曾经的荒山石岭上郁郁葱葱,盛夏时节,几十万株桃树、李树、柑橘树枝头挂满果实。这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称“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看到的景象。
昔蒲村位于印江县东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十分脆弱。上世纪末,昔蒲村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运动。村民用碎石块堆成坎,把荒山坡改造成一层层梯土,在石漠化区域实行“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脚种田”,如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5年,昔蒲村经果林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7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昔蒲村的变化正是印江县绿色扶贫、产业扶贫的缩影。
印江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目前,全县有贫困村185个,其中一类贫困村84个;贫困户13952户,贫困人口42942人。 2017年,印江县计划减贫8400人,89个贫困村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3%,到2018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靠金融“输血”,靠绿色产业“造血”,石漠化严重的印江县实现了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的转变。孙建/摄
“靠山吃山”:发展绿色产业扶贫
“这一片育苗基地有80亩,每株树苗能卖10元,除去成本,可以赚6元。”朗溪镇三村村驻村第一书记任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眼前的梵净山红香柚、印江西桃、默科特杂交柑橘等品种果树苗生长茂盛,这样“值钱”的育苗基地,该村计划打造2500亩,形成示范园,辐射印江县和周围县区。
该村村支书田晓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两短两长”是三村村实现脱贫致富的工作方法。“两短两长”即短期脱贫靠养殖、短期分红靠集体,长期脱贫靠种植、长期积累靠基地。仅德禽专业合作社一个项目,就为该村31户贫困户代养6200只绿壳蛋鸡,所得利润以4:6比例与贫困户共享,到年底每户贫困户预计增收3000元以上。
印江县“靠山吃山”,但靠的是“绿色”。印江县紫薇镇镇长汪明告诉记者,该镇着力发展生态产业,种出来了“金山”。近年来,紫薇镇以茶烟为重点,大力发展种植业,把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全镇有茶园11000亩,茶叶加工企业24家,茶产品年产值3000余万元。今年,我们还种植烤烟3500亩,预计产值1200万元。”汪明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产业。印江县精准选择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根据该县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全县将以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等为主导产业,统筹推进贵州省确定的畜禽、蔬菜产业。例如在食用菌产业方面,印江县以木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拓展辐射紫薇、朗溪等8个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和销售,引进培育食用菌企业、合作社45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规模企业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
同时,印江县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截至目前,已签约产业项目12个,到位资金7.18亿元,引进了劲嘉集团、同发集团两家上市企业采用工厂化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生产食用菌。印江县经开区已新增入驻企业9家,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500余人。
在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印江县还依托农村电商,实现农特产品网络化销售。“印江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现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快递。”印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代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3年印江县就建立“淘宝网·特色中国—印江馆”,成为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县级馆、西部地区第一家县级馆。2015年印江县全年网上销售额达到5850万元。
印江县荒山石岭上种出“绿色经济”。
为产业扶贫疏通“金融脉络”
金融扶贫是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印江县以金融创新为抓手,逐渐摸索出金融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为龙头、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其他金融机构合力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局面。
据介绍,印江县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合作社发放扶贫产业贷款,承接有关扶贫开发方面的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债券、政府性金融债券等债券资金,采取项目融资方式筹集低成本、中长期信贷资金、扶贫再贷款等专项贷款,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开发工作。同时加大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力度,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延伸;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县级扶贫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分担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特惠贷”,帮助贫困乡镇加快发展,贫困人员加快脱贫。
“今年发给农户移栽的花椒苗全是用去年贷款资金培育的,要不然今年产业发展陷入困境,赚钱纯属空谈。”印江县中兴街道大田村俞家寨的花椒种植大户张著武说。今年春季他为印江提供5000多亩花椒苗,收入50多万元,支付贫困户务工资金11万元。
目前印江县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突出“政银企农”合作模式,组建扶贫开发公司,用好精准扶贫“精扶贷”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放大贫困户发展资金。截至目前,已完成1.5亿“精扶贷”贷款资金,安排1800万元用于风险补偿金,安排扶贫资金900万元用于贴息,支持500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2万人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
正是这样靠金融“输血”,靠绿色、靠产业“造血”,石漠化严重的印江县实现了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的转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印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了解到,印江县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90.53亿元,财政总收入5.4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971元、73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