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 亲串亲 奏出民族团结交响曲

发布时间: 2017-07-20 11:30:14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张 帆 李茂颖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古茶园,民族团结,宾弄赛嗨,亲戚,脚村

“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1951年元旦,傣族、佤族、拉祜族等26个民族的代表,在云南普洱宁洱红场剽牛盟誓,立下民族团结誓言。

这块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坐落在普洱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60多年来,普洱各民族人民团结拼搏,奏出了一首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交响曲。

齐心聚力,创建团结和谐的文明乡村

“我们这里是茶马驿道上的老驿站。”还没走进村民家中,便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话的叫李凤萍,是普洱思茅区坡脚村民小组的老妇女主任,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

“现在的村子是地震后重建的。”李凤萍介绍说,10年前在宁洱“6·3”地震中,坡脚村毁于一旦。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坡脚村结合村子里自有的茶马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涵,对村庄、道路、公共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建设。10年后,坡脚村已经成为绿树掩映、生态宜居的特色民族村寨。

“我们村彝族、哈尼族、汉族都有,整个村子就跟大家庭一样,从来没有发生过犯罪行为。村里还有一个善行义举榜,专门表彰村里的好人。”李凤萍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村里的榜样,一旁的村干部插话称赞李凤萍,“她自己也榜上有名”。

坡脚村的变化是普洱民族村寨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洱市以民族团结为抓手,谋划和推动了一批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17个,打造出一批有民族特色、团结和谐的文明乡村。

互帮互助,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我家的‘赛嗨’来了。”在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村支书岩相家中,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一位特别的“亲戚”。

“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特指长期以来孟连县的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生活在孟连的各族群众,针对播种收获季节的差异,自然而然缔结成“宾弄赛嗨”。坝区群众插秧种田时节,山区“宾弄赛嗨”自发结伴到坝区帮忙;山区山地种收庄稼时节,坝区的民族弟兄又自发前往山区一起劳作。

岩相家里有十多户“宾弄赛嗨”,有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有些结交已经有两三代的历史了,岩相笑着说,“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宾弄赛嗨’的沿袭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氛围。”景信乡党委书记施德春说,普洱现在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民族团结就是普洱文明中最亮的底色。

创新举措,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老达保寨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寨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样样精通。

2013年6月,老达保寨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农民自发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仅外出巡演就多达102场,还曾受邀到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多国进行表演。“没有民族文化的支撑,我们是走不出去的。”老达保的村支书彭娜儿说。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洱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普洱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进一步加快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西盟佤族自治县深入打造以《佤部落》为代表、休闲旅游文化作为补充的文化旅游品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探索民族文化与节庆产业的“联姻”,以双胞胎节为抓手,持续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化、品质化、特色化;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充分挖掘景迈山上千年万亩古茶园资源优势,将民族文化和茶文化充分结合,加强保护,积极申遗。一个个亮眼的民族文化品牌像珍珠一样“露”了出来。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