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贵州帮扶城市困难群体,首先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入手,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发放各类补助金,并突破户籍限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各项救助政策。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将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6个方面进行扶持,推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012年爱人因病逝世,贵州省六盘水市荷泉社区的王桂芹一度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女儿在读高中,床上躺着瘫痪近10年的老父亲,我又没有工作,家里的顶梁柱说没就没了,日子不知道怎么才能过下去。”王桂芹说。
社区干部的几次上门逐渐让王桂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先是安排我在小区打扫卫生,每个月有400元,我和女儿两个人又申请上了城市低保,加上分类施保金一个月有860元,能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低保标准连续5年以10%增幅提高
为能够真正有效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贵州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上下功夫。“从2012年开始,贵州建立了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统筹考虑CPI涨幅、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涨幅等因素,科学制定调整低保标准。”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罗宁表示,从2012年至2017年,全省城市低保标准从311元/月提升至561元/月,持续以每年10%以上的增幅提高。
“目前贵州城市低保评价标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元/月,处于全国第八位、西部第二位,而在2012年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元/月。”贵州省社会救助局副局长尹秀钰说。
为了尽最大努力给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贵州认真落实分类施保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中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有困难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在校学生等,根据其困难程度,每月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20%—30%分类别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予以生活保障。
伴随着低保标准稳步提升的同时,是低保对象认定的愈加精准。2014年起,贵州省民政系统以市州为单位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打通了民政与住建、交通等十余个部门的信息链接,能够对申请人的公积金、住房、车辆等信息进行快速比对,从而有效避免“开宝马吃低保”等现象的发生。
社会救助突破户籍限制真正托住底
包括医疗救助在内的临时救助,被视作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做到“应救尽救”,从2016年起,贵州的医疗救助从过去只救助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等传统对象,拓宽至低收入家庭成员以及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实现医疗救助制度惠及所有困难群众。
去年,贵州共对276.9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支出资金8.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省已对228.76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支出资金3.06亿元。与此同时,贵州对特困供养人员等群体参保参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城乡低保对象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临时救助范围的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救助领域,2016年起,因突发性意外事件、遭遇人身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以及因支付子女或法定赡养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境内教育费用、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承受能力和因其他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六类家庭及其成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据尹秀钰介绍,2016年全省共对17.1万户(次)实施临时救助,共支出资金2.0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共对2.9万户(次)实施临时救助,共支出资金5691万元。
此外,为适应户籍制度改革需求,目前贵州省各项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均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及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在当地持续居住1年以上的,由居住证持有人向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这就突破了户籍限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享受到务工地各项社会救助政策。
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方面帮扶城市困难群体
家住遵义市红花岗区镇隆社区的林仕芳是一位单亲妈妈,没有正式工作。社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她介绍了一份在学校食堂的工作,帮助其就业改善生活。“以前没上班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买任何玩具、礼物,总觉得很亏欠他。现在有工作了,虽然辛苦点,但是感觉生活很有希望。”林仕芳说。
对于无稳定工作、无经济来源、无生产资料的部分生活困难城镇居民,贵州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以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动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和政策扶持工作,多管齐下,统筹兼顾,抓好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
2016年开展城镇解困工作以来,红花岗区共培训就业困难群众3000余人,最终实现就业、创业的达2500余人。
除了托底保障,贵州各地各部门还把精力放到扶持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上来。去年底,六盘水市出台《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脱困帮扶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城市扶贫工作在贵州的启动。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针对的仅仅是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城镇困难群体即便条件再差,除了兜底保障之外却享受不到大部分教育资助、产业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只能靠着低保金勉强度日。”六盘水市社会救助局局长邹兴跃说。
以教育扶贫为例,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寄宿制生活补贴等政策只是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而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则没有相应的配套帮扶体系。在六盘水市民政局入户调查的96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中,因学致困家庭达到33.3%。
邹兴跃表示,《意见》出台后,将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6个方面对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