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轩:做一名脱贫攻坚的“实干家”

发布时间: 2017-07-06 10:39:2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王健任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甘肃省,瓦坪村,精准扶贫

 2016年1月31日晚,甘肃省武山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礼堂内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感动。第三届“奉献武山·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当城关镇康瓦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文轩等十名同志走上领奖台时,在场的干部群众给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杨文轩是省国土厅规划研究院国土资源工程室主任,2013年底,被安排到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015年7月调整到城关镇康瓦坪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杨文轩认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党员既然选择了一条路、一个目标,只要做出了选择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最好,这是他到村里以后对自己的要求。那么“初心”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杨文轩说,“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就是我的‘初心’。”

民愿我为——夯基础

三年前,武山县对于杨文轩来说,只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三年后,武山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让他魂牵梦绕、难分难舍。处在大山深处的改口村和康瓦坪村都是省国土资源厅的双联村,也是让他这几年激情燃烧的山村。“我来到武山工作的这三年,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感慨有感动,在大山深处的村子里,在双联扶贫路上,我经历了不一样的旅程、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在选派任改口村第一书记之前,杨文轩就作为国土厅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到村,主持编制了供水、道路硬化和土地整治等规划设计。 到改口村后,他坚持吃住在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改口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通过调研,对村里的班子情况、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经商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口村300户1281人、康瓦坪429户1827人,两个村都是地处山区的纯农业村,没有企业,经济基础薄弱,改善基础设施、找准产业方向是首先解决的两大问题。

改口村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少,地块破碎,绝大部分为山坡地。2013年开始,杨文轩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规划每一块田、布设每一条生产路,努力做到设计最优、资金最省、效益最好。两年来申请土地整治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整理土地3000多亩。全村的耕地由“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为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2015年,杨文轩调整到康瓦坪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与有关单位积极协调,多方奔走,申请资金280万元,平整耕地近2000亩、修建沙化道路5公里。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对21条主巷道和30条支巷道进行了硬化,开通、拓宽4.3公里村内道路,建成长55米的便民桥一座,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师生上学及大棚蔬菜运输等问题。去年,又积极申请立项了总投资450万元的响河沟险村险段治理项目。不到半年时间,巷道硬化了、自来水入户了,村级办公场所也拔地而起,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对组织的信任感增强了。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力学和省国土厅规划院院长冯永忠到村时村民们都热情的围在他们身边,感谢国土资源厅的帮扶,一名老党员说:“国土厅这两年做得比我们的先人还要好,后生的媳妇也好找了。”

杨文轩帮五保户修房子

民富我荣——建产业

路途再远,远不过燃烧的梦,现实再难,难不倒圆梦的心。驻村以来,他始终秉持实干精神,怀着谦虚谨慎、拜群众为师的态度,跟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我们的第一书记攒劲得很,给村上办了好多事情呢”。乡亲们说,杨书记这人,整天就在他务作的大棚里劳动,像袁隆平一样搞研究呢。当初我们以为他只是来玩玩看看的,没想到竟然驻扎在村上,还种起了庄稼,全村人都被这个说着普通话的“村里人”服哈了!

在棚子里劳动的杨文轩,已经少了几分刚到武山时的学者气息,多了几分农村人的朴实和憨厚,泥巴沾满了裤腿,脸上黑乎乎的。看起来,这哪里是省厅来的干部,言谈举止间俨然一个正儿八经的“村里人”嘛。和他握手时能闻到身上的泥土气息、感受到厚实的力量。

杨文轩认为,村里一直有大规模种植架豆王的传统,这种露天蔬菜种植模式附加值比较低,亩均增收4000多元,相比大棚蔬菜效益低。他经常在想,能不能把塑料大棚搬到山上去,村里人都说,缺水、技术等等困难很多,搞不了。他带着疑问,请教了县蔬菜部门技术人员,大家实地看后,一致认为可以搞,缺水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他自建了一个塑料大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每天亲自务做并做记录。

一个在省城坐办公室的人,在边远的村子里务起了蔬菜,还亲自建起了棚子,而且要把塑料大棚种到山上去,这是多少蔬菜专家们干了多少年还没解决的课题,他这个外行竟然要尝试,能行吗? 经过和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多次的讨论研究,他提出了“蔬菜养殖打基础,核桃旅游鼓腰包”的村产业发展思路。

说干就干,杨文轩和群众一起改建山地日光温室140座,种上了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380亩;建成核桃园1处,推广种植全膜玉米600亩、地膜洋芋300亩、党参200亩。组织村上的妇女和闲散人员开展外出务工,年均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依托水帘洞景区,建成农家乐6家,年创收达10余万元。

后来看到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他这个第一书记的腰杆也直了,感觉也拉近了和村民心与心的距离,在一起的起早贪黑中,他眼中的群众越来越亲近。

康瓦坪村如何实现长远发展?杨文轩认为村里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做支撑。在改口村,他鼓励大家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瓦坪村地处高寒山区,发挥什么优势呢?在与群众交谈时,他了解到,康瓦坪村经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有很多,杨文轩和村里的群众商议,打算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花椒树,今年建成200亩优质花椒园,明年再发展600亩,前期套种旱作正茬架豆,这样群众的致富门路又多了一条。经过研究,村上确定了林果业、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三大产业。

杨文轩想,有思路,还不行,还得有开阔的眼界,有发展的技术。他带上村里有养殖意愿的群众去陇南康县考察学习,又培训土鸡养殖技术,成立了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当天,杨文轩自己带头投钱人股,明确到年终土鸡出栏时收回本金。他的行动,打消了群众的风险顾虑,带动了大家养殖的积极性。很快,各个土鸡养殖鸡舍修好了,1500只鸡苗入栏。

杨文轩到贫困户家摸实情

在杨文轩充满自信的眼神中,让乡亲们看到,土鸡变成了金凤凰。

康瓦坪8个自然村,杨书记都非常熟悉,走到哪个村,群众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乡亲们都说,杨书记真是个实干家。

如今,梯田层层叠叠上远山、水泥巷道干净整洁、自来水取代苦水窖、响河沟架起致富桥、村两委办公场所焕然一新,村卫生室拔地而起、孩子们在电教室里求知若渴、人均收入翻了翻、群众观念悄然改变、村干部干劲十足……归根结底,杨文轩的总结就是:贴近民生,把工作做到心坎上,项目扶到点子上,措施帮到关键处!

今天,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有一大批像杨文轩一样坚守同样理想的城里人义无反顾,当起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杨文轩说,在村里工作,有时也很寂寞,虽然有过不被理解和被冷落,也有过孤独难耐,但正是坚守着“初心”,让他一步步走了过来。(《中国扶贫》杂志供稿 王建任)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