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和非洲学者从《摆脱贫困》一书探寻中国减贫经验
6月21日至22日,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图为会场内,与会者争相翻阅习近平主席著作《摆脱贫困》。(人民日报记者 暨佩娟摄)
6月21日至22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搭起”中国和非洲专家学者思想交汇的大平台。从非盟会议中心到下榻宾馆,从一起乘坐的大巴车到东方工业园,出席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的嘉宾相谈畅叙,习近平主席著作《摆脱贫困》成为焦点。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主席当年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对当地减贫发展的重要思考与实践。在与会代表们看来,非洲要从中国减贫实践中探寻可资借鉴之处,就要有“过程意识”,要观察起步,把握进展,看清中国减贫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而《摆脱贫困》所记录的“宁德故事”正是突出展现了中国减贫经验的精髓。
今天,切实摆在面前的减贫重任促使非洲更加看重中国实践与经验。世界银行2016年发布报告指出,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非洲贫困率虽然已经从1990年的57%下降到2012年的43%,但由于人口增速较快,同期非洲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增加了1亿。恰如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在会场对记者所表示的,二战结束以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发展援助,客观来讲并没有为非洲找到本土化减贫路径,而中国自身的成功减贫实践,正让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看到新的希望。
“弱鸟先飞”,寻求自主发展
习近平主席为《摆脱贫困》一书作跋时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同样是为了阐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减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理念,认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在21日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上,与会人士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阐述的“弱鸟先飞”理念,有助于非洲探寻自主发展之路。
“如果没有这么一种自强的精神状态,再好的政策、战略都难以产生效果。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减贫与发展是属于自己的一场战斗。”莱索托专栏作家塞贝若·塞米埃尔·马蒂比在会场告诉记者,《摆脱贫困》一书他已经读了三遍,而在阅读过程中,他本人感到最受启发的正是书中传递的求之于己、自我作为的强烈意识。
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亚兹妮·艾波尔在对话会上仔细梳理了宁德从1987年到当前的具体发展变化。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非洲若想真正取得减贫突破,就不要讲空话,不要秀概念,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政策,然后全力去干。她说:“习近平刚到宁德工作的时候,那里的状况非常落后,但是他十分强调自主性的问题。非洲应该高度重视这样的观点,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学会依靠自己。非洲很多地方现在还停留在‘工业1.0’时代,再加上非洲发展制造业面临着东南亚等地区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必须要抓紧从自身做出努力。”
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代表伊曼纽尔·纳多齐博士如是理解“弱鸟先飞”理念:“从习近平主席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减贫需要一种软性能力,即面对贫困的正确心态,人民必须要改变贫穷的心态。在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看来,非洲同样需要努力摆脱‘习惯于贫困’的心态,防止它阻碍我们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找到比较优势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这是习近平主席当年就闽东地区农业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思路,彰显因地制宜探寻发展路径的科学思维。在参与对话会的中非代表们看来,非洲减贫发展,同样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具体政策,找到各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
长期从事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研究工作的黄承伟告诉记者,中国扶贫开发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贫困人口的不同变化来设计、调整扶贫政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贫困问题的趋势和特征、对扶贫工作在整个经济发展全局中的位置作出新判断,提出实施精准扶贫,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剩下的贫困问题都属于硬骨头,脱贫难度大,必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我对中国扶贫工作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每一个县都知道哪些人是穷人、他们住在什么地方,并基于不懈调研来制定政策。”喀麦隆《论坛报》资深记者班昆·高德勒夫·科雷斯在会上如是说。他认为,非洲官员们同样需要认识到,有效的扶贫政策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想出来的,中国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这种做法,值得非洲借鉴。“一些人总是希望有万能的政策,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我们同样不能简单地复制中国方式,应把中国经验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刚果(金)阿斯论坛媒体集团总编何塞·纳韦吉同样向记者表示,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讨论贫穷是两回事,这正是宁德减贫经验的重要意义所在,“减贫工作需要协调政策和治理,减贫应当深入到田间地头,而非在办公室里”。
“宁德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宁德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全球各地区其实都有‘宁德’这样的地方”。亚兹妮·艾波尔告诉记者,时至今日,减贫依旧是人类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摆脱贫困》一书对非洲减贫的启示是,应当因地制宜对政策进行调整,只有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各类投资才能挖掘出当地的比较优势,进而推动发展。
“滴水穿石”,展现政治担当
“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主席所推崇的“滴水穿石”精神,生动诠释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体现了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参加过习近平主席著作的对外翻译工作。他在会场对记者表示,扶贫是面向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话语,政府在其中需要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摆脱贫困》一书中记录,当时宁德地区不少民众对一些事实上没有实施条件的大项目抱有很大热情,但习主席强调,宁德发展不能随风起舞,只能从实际出发。黄友义认为:“这样的做法,恰是展现了为政者的担当精神。这样的担当精神,对于不同国家推进减贫事业,都具有普遍性意义。”
非盟委员会副主席托马斯·奎西·夸蒂在对话会总结讲话中谈到,中国在减贫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给非洲带来很多启发。发展教育、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服务,这正是我们非盟应该学习做到的。在今天的非洲,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好的教育,让年轻人学会科学技术,并运用到产业之中,非洲就能完成工业化、产业化。“我们能从中国学到的经验很多,尊重历史、尊重人民都是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也要从人民中汲取力量。”
不少非方代表还谈到了减贫过程中政府治理能力问题。非盟委员会秘书长办公室官员肯尼斯·塔伊曾访问中国,中国的发展速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中国能够取得巨大减贫成就,不仅是因为人民勤劳、遵守纪律,政府脱贫规划的全面性、综合性同样很关键,这对于非洲国家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埃塞俄比亚政府政策研究中心新闻处主任赛科·盖塔丘·提鲁内表示,中国政府从基层到中央,在执行减贫政策上都是非常有效的,各国减贫都需要执政党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了反腐问题,这在非洲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只有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政府才能真正做到和人民保持密切关系。任何一个政府都应认识到,人民福祉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摆脱贫困》这本书。我们国家每一个在领导岗位上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让我们一起在2017年种下思想的种子”,这是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主任巴卡里·科尼与记者交谈时,对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后续影响的寄语。正如他所言,中非围绕减贫问题展开思想交流,必将为非洲未来的减贫事业贡献更多思想资源。
(人民日报记者吴绮敏、胡泽曦、暨佩娟、李志伟、王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