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满眼春——福建寿宁县下党村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 2017-06-26 15:08:21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马丽文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福建寿宁,脱贫攻坚,下党村

下党,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过心血的地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村时的真切感受。

从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一路畅行,青山如黛、林木葱茏、果园片片,翠绿丛中的野花竞相绽放在寒冷的冬季,让人心旷神怡,行车近一个小时,记者便到了地处闽浙交界、曾是闽东革命老区特困乡村之一的下党乡下党村。

下党村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房屋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青山巍峨,绿水缠绕,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28年前的下党村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村级办公场所”的“五无”村。

曾经的下党有多穷?

67岁的老党员王光朝回忆,以前挑公粮到隔壁乡镇,来回要一天半时间;没电,买不起油灯只能靠点火篾;没路,小贩们不敢挑液体进山,怕摔倒打碎血本无归;村里7成人没有尝过醋、一半人没吃过酱油;养猪不敢养太大,扛不出去卖不掉,最后只能从鲜肉一直吃到咸肉……

下党“白口食堂”改造前

一直以来,脱贫攻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为了帮助下党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并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就下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当地脱贫发展,并勉励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2014年,习总书记又曾四次提及下党。

山村变新村,先通思想再通路

如今的下党村

滴水穿透石,弱鸟志高飞。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曾经地处偏远、让总书记这般牵挂的闽东小山村,近年来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下党村地处偏远,距寿宁县城45公里,交通不便,地窄溪急,立地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村民思想保守。村干部学历普遍较低,缺乏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虽然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但信息闭塞,群众的生产经营手段单一,技术落后,商品意识较差,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全村共309户、13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五保户10户。村里主要以山地为主,老百姓以务农和种植茶叶、脐橙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摆脱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地上一个新台阶。”28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下党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不仅自力更生、持之以恒唱好“山歌”,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硬化了45公里的通县公路,及通往政和、庆元的出县、出省公路。同时,下党还利用各种机遇,改善了当地群众就医、就学条件,先后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位于交通主干线沿线集聚,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完成街区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特别是历经近两年,下党村更是旧貌换新颜: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更美了,情更浓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仅186元增加到2016年的10716元,翻了57倍。其中,2014年增加到6400元,2015年达到8275元,2016年带动27户建党立卡贫困户脱贫。

走进下党新村,放眼望去,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条宽18米的主街道从乡政府门前往北延伸,两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经过传统古村落保护性修复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主干道不仅连通寿宁县城,还连接了相邻的浙江庆元县,每天6趟班车往返县乡之间,电网、光纤、电影院、卫生室、电商、超市、民宿、农家乐等通讯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衣食住行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曾因贫困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的村民纷纷回乡谋求新生活、新发展。这样的巨变,对于曾经的下党人来讲,一度是不敢想象的。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