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富民:山西浑源再迎新机遇

发布时间: 2017-06-26 14:13:5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韩世雄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旅游富民,山西浑源

1月17日,“四九”第一天,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北风凛冽。

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北岳恒山和相距不远的悬空寺,成为该县乃至晋北地区的一张旅游名片。这里出名的不仅有浑源凉粉,还有永安禅寺、圆觉寺砖塔、栗毓美陵园和古街区等知名历史文化遗迹。

此前一天,记者从太原汽车站搭乘长途汽车前往浑源。冬日中午的太原PM2.5高达350以上,呆在室外一小会儿,便如有异物在喉。大巴一过忻州地区的雁门关,原本灰霾的天空逐渐展现出本色,蓝天和洁净的空气是最近北方兴起的躲霾游中吸引游客的最大卖点。

可以说,发展旅游扶贫,浑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可深入开发的资本,有可预期的良好效益。

旅游扶贫的浑源实践

对于旅游扶贫,浑源县委县政府早有尝试。县里以恒山附近的下盘铺村和大磁窑村为核心,以唐域河为中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打造恒山小镇,新建具有古镇风格的民俗家庭旅馆3000套,其中贫困户1200套,有劳动能力的可以自营,无劳动能力的委托村集体公司经营,实现了“房子建起来、客人留下来、群众富起来”的目标。

以前的停旨岭村位于恒山半山腰,村民通过搬迁进驻恒山小镇,挣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摆小吃凉粉摊点、从事景区运输工作,在全年5个月的旅游旺季中,人均收入达3万元;销售旅游纪念品,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老人、妇女与景区管委会、环卫公司签订用工协议,从事环境卫生清洁等工作,每月收入1000多元。此外,临时用工岗位每人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

像这样的旅游扶贫试点村,浑源县已有6个,这些村庄成为提升浑源旅游服务质量、加快贫困人口增收的新平台。

而荆庄村和下韩村,则在传统手工编织品上下足了功夫。前者鼓励有蒸笼加工工艺的村民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并将加工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后者做大做强村内扫把加工厂,全村30多家加工厂已带动周边大批贫困户就业增收。

这些传统又实用的手工产业,不但可以丰富全县旅游产品种类,更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旅游富民应有更长远的考虑

亲临北岳恒山下的这座小城,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文化传承、历史传承。暂不说恒山上的名人碑刻,也不说悬空寺的悠悠历史,单说浑源县城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禅寺,就会让你大饱眼福。

深藏古街区,永安禅寺经常大门紧闭;虽是可对外售票参观的景点,却没有售票处,游客只能到管理处让工作人员“开箱售票”。

这样做,是为了永安禅寺的镇寺之宝——大殿三面墙壁之上精美绝伦的元代彩色壁画的“安全”。壁画总面积275平米,画有神仙及各类僧俗人物882个。闭门谢客,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壁画不受相机闪光灯的侵蚀,让传统文化留存的时间再长一点。

在冰冷的大殿里,永安禅寺管理处副处长张建德向记者展示了一幅长卷。随着画卷徐徐展开,壁画上的人物跃然而出。

“这是特意复制下来,用以展示和研究的,这只是一部分。”在管理处,张建德拿出了一套微缩版的永安禅寺壁画,壁画印刷装帧美观,便于携带,但因为印量小,成本很高。

原来,痴迷于永安禅寺研究的张建德一直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精美壁画,而不是静静保存在冰冷的大殿中,孤芳自赏。这两年,他开始自己出资印刷画册,将壁画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但靠其一人之力,承担不了宣传永安禅寺壁画的大任。

不光是永安禅寺,浑源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景点缺乏市场化的宣传和包装,对旅游产业的贡献力低,对提高浑源旅游名气作用不大,对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帮助几乎为零。

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思路呢?文化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不冲突,通过合理的规划、包装、引导、开发,让历史文物褪去神秘面纱,展现在游客面前,也是旅游产业成熟发展的标志。

以永安禅寺为例,寺内有两口相对的古钟,钟声悠扬,绵延数里。试想,迎着晨光,钟声飘荡,为全城百姓报时,唤游客起床;伴着夕阳,再敲几声古钟,古韵悠悠。旅游氛围的营造,并非只有花大钱才能实现。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张建德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曾想过以悬空寺为模型开发十字绣、填色玩具等,这样能有更多人参与旅游产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对比国内一些贫困地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浑源在游客接待能力上还有不小差距。县委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十一黄金周那几天,全县宾馆爆棚。一些宾馆临时在大厅里增加简易床垫作为床位,每张每晚要价能达到180元。

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浑源旅游发展,影响游客旅游质量和满意度的短板。浑源应尽快补足这一短板,发掘民宿接待潜力,通过扶持一批特色民宿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此外,县里也应打造更多文化旅游名片,让冬季也能成为旅游旺季,让旅游产业均衡发展。(《中国扶贫》杂志供稿 韩世雄)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