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疆企业把工厂建到维吾尔族群众家门口 增收不用愁

发布时间: 2017-06-23 09:30:33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杨明方 冉 波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增收,英吉沙县,工厂厂长,卫星,厂长

6月5日,新疆喀什英吉沙县艳阳高照。2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帕太姆罕·乌鲁格和近百名维吾尔族女工正踩动着缝纫机踏板。

帕太姆罕·乌鲁格所在的工厂是山东援疆企业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在英吉沙县开办的“卫星工厂”之一。“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上工资,这份工作特别适合我。”她笑着说。

“工作半年就能抵上全年种地的收入”

英吉沙县地处新疆南疆地区,人口近30万,就业渠道狭窄。2014年6月,在对口援疆机制推动下,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在英吉沙县投资成立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

针对当地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中兴手套采取“总部+卫星工厂”的经营管理模式,即总部负责培训和统一发放订单、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这有效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积极性。”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总经理轩辕书浩介绍。

今年是阿依努尔·赛买提在英吉沙县城关乡喀赞其艾日克村卫星工厂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由于技术熟练,她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少于2500元。“现在,我工作半年就能抵得上家里全年种地的收入,还不用日晒雨淋。在这儿上班,我很开心。”她说。

帮维吾尔族妇女实现“创业梦”

“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很满意。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工作,争取当厂长。”城关乡中兴手套卫星工厂员工拜合提古丽·艾散自信地说。

拜合提古丽·艾散的“厂长梦”并不难实现。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中兴手套逐步探索引进市场机制,引导和帮助有能力、有魄力的少数民族骨干精英独立经营工厂,自负盈亏,实现当“厂长”“老板”的创业梦。

33岁的古丽妮萨依姆·阿巴斯是城关乡村民,也是城关乡中兴手套卫星工厂厂长。一个女孩子能进工厂上班已经不得了了,没想到还当上了厂长,这个消息一下子炸开了锅。工厂试生产第一个月,古丽妮萨依姆·阿巴斯就轻轻松松招到100多个村民“入伙”。

如今,古丽妮萨依姆·阿巴斯的卫星工厂已开工两年多,工人发展到120余人。“工厂建在家门口,每个村都成了手套生产专业村,愿意进厂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多。”古丽妮萨依姆·阿巴斯说。

随着卫星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英吉沙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农村妇女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也得到提升。

“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了。刚开始我老公并不是很支持我,但在我的影响下,他也成了工厂职工。如今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感情更融洽。我觉得自己过得比以前更幸福。”员工阿依穆妮莎·阿不都拉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稳定

为了保证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中兴手套在对外联系稳定客商长期供货的同时,积极与英吉沙县域医院,学校及服装、家纺、劳保、户外用品等企业合作,提供来料加工。此外,中兴手套还与英吉沙县职业培训学校签订合同,定向培养专项人才,进一步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

随着市场变化,中兴手套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今后,卫星工厂将尽量建在富余劳动力多、距离周边村子最近的‘中心村’,这样不仅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可最大程度帮助老乡们就业。”轩辕书浩说,为进一步解决老乡们的后顾之忧,山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将在卫星工厂附近新建幼儿园、小食堂及配套项目。

未来,中兴手套将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确保员工收入逐年递增;根据实际,建设专业品类卫星工厂;针对英吉沙县产业配套不完善的情况,计划成立绣花车间、印刷车间,除满足自身需求外,也为其他纺织服装企业服务。

目前,中兴手套已经建成一个总部基地(包括仓储、物流、裁剪、整烫检验、包装),19个卫星工厂,累计培训就业2700余人,培养50人成为企业管理层骨干,实现了维吾尔族乡亲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重大转变,初步形成了以英吉沙县城为中心,向全县乡镇辐射的手套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稳定的新路子。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