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利人的治沙扶贫路:义利兼顾 福泽万民

发布时间: 2017-06-16 10:43:26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李美霞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亿利,治沙,扶贫,库布其,沙漠,福泽万民

39岁的斯仁巴布是库布其沙漠地地道道的牧民,憨厚老实,吃苦耐劳。然而,面对黄沙漫漫的库布其沙漠,无奈到令人绝望,除了黄沙就是黄沙,沙漠阻隔了所有与外界的联系。无水、无电、无路、无医疗、无植被,这样的生存环境,任凭力气再大,沙窝窝里过得还是苦日子。巴布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牧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沙漠,巴布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难以解决温饱。吃饱穿暖,就是全家人的奢望。

现在,巴布和其他牧民都如愿以偿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路通了,电通了,水有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彻底结束了。他们也有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和渠道,巴布和牧民们参加了民工联队,参与了沙漠生态经济建设。牧民人均年收入由十几年前的几百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由原先的缺吃少穿变为现在的丰衣足食,由原先的骑骆驼穿沙放牧到现在开汽车植树种草,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巴布夫妇在牧民新村经营餐饮,因为勤快能干,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巴布的女儿云梦莎就读于亿利东方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是个好苗子。

“草原请你来”“大漠人家”“马兰花”等特色蒙古族餐饮在当地兴起,地道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和美酒、朴实的民风及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朋友,让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能感受到淳朴的蒙古风情和浓郁的草原文化。

靠沙吃沙,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0年,巴布与牧民新村两个村民共同承包了沙漠旅游区“一沙两湖”沙漠越野项目,吸引来一拨又一拨的越野爱好者。巴布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拥有大冲浪、农夫、UTV、VJ、大沙陀等16辆沙漠越野车,还雇佣了十多位专业车手。辛苦运作两年,成本收回。年底算算帐,除了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每家拿到手中的,有10万多元。

当然,他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根是牧民,只不过在前边要加个“新”字,最大的新,就是由生态难民蜕变成了生态建设者。在旅游区见到他的时候,他高兴地说:“如今我的每一笔收入都是纯天然的、绿色的!”

和巴布一样,如今在亿利资源的润泽下受益颇深的牧民有很多。杨楞是内蒙古杭锦旗宝日忽术嘎查的一位牧民。这里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是闻名世界的“梁外甘草”之乡。过去,牧民们“来钱的办法”除了放羊,就是采挖野生的甘草。2001年,亿利集团大力开发沙产业,投资建设了GAP中药材基地,带动这里的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杨楞说:“我们卖掉满圈的山羊,跟着亿利集团种植甘草,全嘎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200多元。”

杨楞抓着一把手指头粗的甘草,兴奋地算起帐来:去年投资17万元,人工栽培了1万多亩甘草,照现在的长势看,明年就是甘草的收获期,每亩地除去成本净收入能达到200多元。他激动地说:“我投到地里17万元,每年收入至少70万元。而且,这样的投入是一次投入,永续利用,终生获利。”

此外,亿利人经过30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了“甜蜜事业”模式,即“甘草治沙改土扶贫”,这是一项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亿利通过甘草种苗、技术服务和订单回购“三到户”的模式在沙区进行大规模“公司+农户”的甘草合作种植。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亿利自创的“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治沙效率提高十倍,农牧民又有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农牧民种植1亩半野生化甘草的年收益在450元左右,而且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甘草治沙改土扶贫”已成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正在其他沙漠地区成功复制推广。

亿利的“心”在内蒙古,在鄂尔多斯,“情”在杭锦旗,亿利的“根”永远在库布其。作为鄂尔多斯的本土企业,亿利在自身壮大的过程当中,从未忘记身上的责任——助力杭锦旗“整旗脱贫”。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亿利的沙漠生态产业和治沙扶贫事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投入的资金相当于之前20多年的总和,助力杭锦旗3年成功减贫12909户,36015人。

     1   2   3   4   5   6   7   8   9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