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者:返乡养蜂追逐甜蜜梦

发布时间: 2017-06-15 10:02:46 | 来源: 工人日报 | 作者: 吴丽蓉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活框,贫困户,农业,发展养蜂业,中蜂

  陈泽恩正在察看蜂箱内的情况。本报记者 吴丽蓉 摄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返乡养蜂追逐甜蜜梦

在宁夏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陈俭银家的窑洞和院子里,分散摆放着200多个蜂箱,走近了便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

陈俭银是村里的养蜂大户,他将此归功于儿子。“我这个儿子有出息!”陈俭银的脸上满是骄傲的神色。他的儿子陈泽恩,作为一个返乡带动村民脱贫的90后创业者,在当地小有名气。

以前,陈俭银采用土法养了七八窝蜂,每年农历8月割一次蜜,平均每年只能收获1.5~2.5公斤蜜,完全不能指望靠它挣钱。“换不了蜂王,也治不了蜂儿的病。而且取蜜就要毁巢,等于杀鸡取卵。”陈俭银说,土法养蜂不科学,扩大不了规模,发展不起来。

同时,蜂蜜的价格在悄悄上涨。2000年一公斤蜂蜜卖60元,2006年卖120元,2008年涨到160元。这逐渐引起了陈泽恩的重视。

陈泽恩的母亲去世得早,他七八岁起就开始洗衣做饭,比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些。高中时,他便去工地搬砖、去店里做销售,不用花家里一分钱。后来去重庆上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大一就开起了美术工作室,大三开始创业做园艺公司。

也是大三这一年,他得知一个本地同学家里使用科学方法养蜂,一年能挣几十万元。于是,他把父亲接到重庆,学习了3个月养蜂技术。

克服水土不服、方言不通等困难,陈俭银最终学会了中华蜂活框养殖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人工育王、随时取蜜且不伤害蜂群,蜂蜜产量大大超过土法养蜂。

等陈俭银回来时,正好赶上村里移民搬迁,他便把所有移民户的蜂种买下来,养了80箱蜜蜂。2015年,陈俭银成为养蜂大户,一年能产500多公斤蜜,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同年,郭耀武任孟塬乡党委书记。这位“学者型干部”在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后,提出要积极利用孟塬乡生态环境好、退耕面积大的优势,锁定发展优质农业。他同时大力推广发展养蜂业,这可与优质农业互相支撑。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我们的种植业限制农药使用,而限制农药最好的办法就是养蜂。”郭耀武说,蜜蜂是农药残留的检测员,如果提倡家家户户养蜂,村民自然就不会使用农药了。为了倡导村民养蜂,孟塬乡给一般户每箱蜂补贴300元,最多补贴1500元。对于贫困户,则每箱蜂补贴600元。

2015年底,大学刚毕业的陈泽恩在和郭耀武深入讨论之后,决定带着他创业所得的20多万元存款,回到家乡发展养蜂业。

“养蜂是空中农业,投资小见效快。”陈泽恩说。2016年,他养了300多箱蜂,取了2吨蜜,收入50多万元。同时,他创办了“彭阳县山旮旯中蜂养殖合作社”,注册了“梦原香”土蜂蜜品牌商标。

他还牵头成立了“孟塬乡中蜂养殖协会”,给乡亲们定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讲授养蜂技术。今年,孟塬乡全乡4000多户人中,养蜂的有500多户,其中200多户都是贫困户。现在,每天都有好几位村民找他们父子请教养蜂技术。

陈泽恩还为双树村122户贫困户投放中蜂蜂种664箱,提供养蜂用具124套,仅养蜂一项就可为这些贫困户带来人均2000元的纯收入。

接下来,陈泽恩打算继续扩大规模,打造蜂蜜深加工流水线,以“实体店+互联网”的形式进行销售。“我们也是边学边创新。”他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