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蚕茧上的“绣花”功夫——百色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见闻

发布时间: 2017-06-12 09:02:46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徐海涛、张博扬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绣花,廖贤,蚕茧,扶贫工作

原标题:一张蚕茧上的“绣花”功夫——百色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见闻

新华网南宁6月9日电(徐海涛、张博扬)年近50岁的廖贤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过去一家人靠着山坡上开荒种植的几亩玉米地维持生计,巨大的生活压力一度压得这个农村硬汉“喘不过气来”。而今,老廖的生活已发生巨大改观,依靠种桑养蚕,去年,廖贤一家四口顺利地越过了贫困线。

“利用亲戚家的闲置地,去年家里种了9亩多桑来发展养蚕,全年共销售蚕茧20张,按照每张蚕茧40公斤核算,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聊起脱贫经历,廖贤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年年初,他又卯足了力,将桑园扩大到10余亩,并提高了养殖量,预计年收入将突破5万元。

廖贤生活的平果县伏琴村是百色革命老区境内的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均不到7分地,由于山多地少,缺乏产业,昔日当地许多村民都像廖贤一样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在2015年进村入户精准识别时,伏琴村全村831户还有着200多户贫困户。

“现在日子能好起来,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廖贤说,昔日其也谋划过种桑养蚕,但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廖贤的脱贫梦开始转化为现实,在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的支持下,其不仅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还在种桑养蚕过程中得到了多种补贴和技术指导。

在百色,像廖贤这样的脱贫故事并不少见。依托扶贫政策支持和扶贫干部帮扶,让村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扶贫产业中,“不愁种养,不愁销路”,正是百色革命老区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着力点之一。伏琴村党支部书记李江介绍,去年伏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其中依靠桑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比超过80%,而今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起了“桑蚕楼”,告别了居住了几十年的木瓦房。

在百色走访,随处可见桑蚕等扶贫产业通过下好“绣花”功夫而释放出的巨大脱贫动力。百色市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十三五”时期全县仍有59个贫困村13670户贫困户53768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到28.2%。而今,在政府部门的创新推动下,桑蚕产业已成为当地许多山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底子薄、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我们创新推出了‘村办便民服务公司’发展模式,采取‘龙头公司+便民服务中心+农户’的方式,扶持贫困户抱团发展养蚕产业。”那坡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新的公司搭建了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平台,实行统一技术推广、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三统一”模式,公司的收益一部分将化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既帮助了农户,又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

今年3月,那乐村便民服务有限公司在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率先成立,公司从事鲜茧收购、农产品购销等项目,每年收益的50%归村集体所有。那乐村村支书黄关勇说,在新模式带动下,村里便民公司日前开展了鲜茧收购业务,首批收购量就达1.6万斤,赚取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预计到明年,全村桑园面积将超过2200亩,实现鲜茧产量50万斤以上。

“百色老区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今年百色将力争实现175个贫困村15.59万贫困人口脱贫。”百色市有关负责人说,脱贫奔小康不能有人掉队,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百色将继续下足“绣花”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开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百色地区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