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美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治沙扶贫·生态美

发布时间:2017-06-06 15:52:58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乔治•斯坦梅茨 | 责任编辑:魏博

关键词: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库布其沙漠,美国摄影师,治沙扶贫,生态扶贫

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往往伴随着最极端的贫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最朴实却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发展观,对于世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农牧民来说尤为重要,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绿色,在这里,绿色就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10万农牧民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座山论”的发展理念,找到了开启致富之门的“绿色钥匙”。

库布其沙漠距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曾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30年前,这里曾是不毛之地,农牧民们饱尝沙漠生活的苦涩艰辛。如今,经过科学治理,这片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经披上了绿装。农牧民也获益良多,人均年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400元,增长到现在的1.4万元。库布其沙漠的巨变,吸引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的造访,2016年9月、2017年4月,他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库布其沙漠,拍摄这里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风貌,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不一样的沙漠,他的作品引起了数百万海外网友的点赞。

20年来,乔治•斯坦梅茨自驾飞行动力伞,飞遍全球沙漠,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荒凉大漠的凄美与壮观。即便有着如此丰富的沙漠摄影经历,但当他翱翔在库布其沙漠上空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沙漠意味着环境的恶劣、资源的贫瘠和居民生活的困苦,但中国的库布其沙漠不一样,这是一座绿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乔治•斯坦梅茨眼中的这座沙漠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见证库布其沙漠摆脱贫困的世界奇迹吧。

【生态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库布其沙漠,“生态”二字已经深入人心,绿色是当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要致富先修路,在库布其沙漠,绿化与修路是同步进行的,在滚滚流沙中修路极其困难,刚修好的路,一夜之间就会被风沙掩埋。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这里的人们采用“网格固沙”法,沿路种植沙生植物,既保护了公路,同时也绿化了沙漠。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5条全长343公里的公路纵横交错,将广袤的沙漠化整为零,分而治之。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经披上了绿装。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树长沙降,当地创新的“迎风坡造林”技术,使沙丘高度整体下降50%。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七星湖湖水旖旎,水鸟翔集,沙色空朦,景色迷人,每年来此观光的中外游客达到几十万人次,旅游扶贫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如今,库布其沙漠每年的降雨量约310毫米,沙尘天气减少了95%,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沙尘暴大幅减少,也得益于库布其的绿色行动。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每年的地球日,库布其沙漠都要举行植树公益活动,图为2017年4月22日,第48个世界地球日库布其沙漠植树活动的场景。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30多年前的牧民旧居现已被沙漠绿洲“包围”,成为记录库布其人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茫茫大漠终成绿洲。人们将“绿色中国梦”书写在了这片广袤的沙漠上,贫瘠的沙漠变成了绿色银行。乔治•斯坦梅茨 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