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贫瘠深山中常开不谢的“牡丹”

发布时间: 2017-06-02 09:12:31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卢鹰、杨泽、杨彤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牡丹,卜喜兰,西海固,作品,牡丹图

新华社银川6月1日电(卢鹰、杨泽、杨彤)阳光洒落在花瓣上,透出的色彩深浅不一;微风拂过,朱砂红、柠檬黄、夜光白等各色牡丹随风摇曳,墨绿色的叶子上下翻飞;嫩绿的新芽从褐色枝干上悄悄探出头……这是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奠安乡马坪村村民卜喜兰手中正在创作的原生态刺绣作品——《牡丹图》。

今年68岁的卜喜兰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5岁开始学习刺绣,50多年来积累沉淀,默默坚守。从屋内墙壁上挂着的《四君子图》《孔雀富贵图》等作品,可以看出她精深的刺绣功夫。

母亲是卜喜兰的启蒙老师。“当我还是丫头的时候,就看着我妈纳鞋底、绣鞋垫。村里人办喜事、盖新房,我妈就给人家绣枕头、绣被子。慢慢,我就喜欢上了。”卜喜兰说。

然而,出嫁后,夫妻俩为此争吵不断,丈夫让她多做些粗笨的农活、家务活,“他觉得这个刺绣是白耽误工夫,又不挣钱,所以就不让我绣。”卜喜兰回忆说。

马坪村自然条件恶劣,庄稼收成往往仅能维持自家口粮,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山村,卜喜兰却始终留在这个贫瘠而偏僻的山村,默默守护自己喜爱的刺绣,这一来就是50多年。

卜喜兰的作品以花鸟为主。在刺绣前,需要在绣花布上将具体形状用画笔勾勒描边,这对绘画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我没有上过学,没学过画画。以前没条件,就蹲在地上,照着花儿,用手指头在地上画,时间长了慢慢就有了模样。”卜喜兰说。

卜喜兰家的院子不大,但她亲手栽植的一片片、一盆盆牡丹花却占据了近一半的空间。“我爱种花、爱看花、也爱绣花,看到有花的地方就走不动了。”一谈到花,卜喜兰就会兴奋不已。

“刺绣虽然是不动的,但是看这卷着的叶子,上边是有风的。”卜喜兰指着正在创作的《牡丹图》,“风一吹,叶子阳面和背面深浅不一的颜色就出来了。再看这个叶子变黄了,但是旁边长出来的新丫枝颜色是最鲜的。”绣花针下的牡丹和她身旁盛开的花朵相映成趣。

和色彩清雅的苏绣不同,卜喜兰的刺绣丝线用得大胆质朴,用最传统的多绣、堆绣方法展现花鸟形态,具有浓郁的西北特色。她的作品大多被个人和文化馆收购收藏。

“一针都不能错,一线都不能重,慢工出细活才是对传统技艺的精准表达,刺绣这门传统艺术才能传承下去。”隆德县副县长马晓红指着老人正在绣的作品说,“我们已经把卜喜兰的刺绣工艺带进隆德县的中小学课堂,这将带动更多青少年加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走出卜喜兰家,记者看到红砖、水泥、木梁在马坪村随处可见,不少村民正在挥锨舞镐翻建新房,地处西海固的这个小山村正逐渐改变着模样。

像卜喜兰一样,在我国西北地区,有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物质生活条件快速改变的过程中,依旧默默坚守在偏僻深山,以匠心精神小心呵护着手中的技艺,不求新、不求变,只希望传统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延续下去,只希望一朵朵“牡丹”常开不谢。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