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脱贫新希望

发布时间:2017-05-16 15:35:14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王文  刘兴法 | 责任编辑:张昊

关键词: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光伏发电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大山深处有人家。大别山金寨县汤家汇镇西北角、远离县城100多公里的金刚台村,村民余敦成的平房屋顶上矗立着一座分布式光伏电站,近2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让人眼睛一亮。(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余敦成笑着说:“这个装好了,放在那不动,不用操心,一年有3000多块钱收入,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安徽省首座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电站(200千瓦),每年可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村集体光伏发电站。该村负责人介绍:国网安徽电力公司已建成投运全省首座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电站(200千瓦),每年可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村集体光伏发电站,在村民眼里功能强大而神奇,因为,一建站后就摘掉了无村集体收入的“帽子”,经济收入主要用于村级公益性支出和贫困户帮扶。(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高空俯瞰像脚印一样深深印在大别山深处的光伏发电站。据悉,金刚台村共有10个自然村,558户2217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592人,贫困发生率26.7%。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居民大多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谋生渠道相对更为狭窄,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只能让其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无法带来更多的效益。村民新生代无奈迁移,留守孤寡老人居多,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朝阳下的金刚台村集体光伏发电站。要致富,先修路、上光伏向太阳要增收。(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员工为大山深处村民搬运准备安装的光伏板。(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为村养殖户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380米高空俯瞰全长4.1千米的金刚台村连接村外的一条主干道。(王文、刘兴法投稿)


  这里的村民出行,连一条便道都没有,日常的物资都难以进来,村里的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物资流通不充分,怎么能摆脱现在的半封闭小农生活?交通不便成为制约金刚台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60万元的修路费用,国网安徽电力积极筹集,最终从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列支。当全长4.1千米的金刚台村连接村外的一条主干道,下河路修建竣工,村民们欢呼雀跃。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村民晏绍贤为东北客户加工山里的野茶叶。(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村民余弟太说:现在村里电力可靠了,晚上加工茶叶用电动设备比以前方便也提高了效益。(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寂静的山村茶叶加工厂透着暖暖灯光。(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大别山,阳光带来新希望

   大别山深处云顶山乡,阳光带来新希望。驻村第一书记王德说: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今年计划再投入270万元,延伸修建2.4公里乡村公路,完成144户440人的脱贫任务,2018年将实现全部脱贫。等到明年大别山映山红开的时候你们再来,会看见一个充满希望的金刚台老区新模样。(王文、刘兴法投稿)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拍客大赛征集作品)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