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找问题 补短板 脱贫攻坚更精准

发布时间: 2017-05-10 11:24:19 | 来源: 云南日报 | 作者: 沈浩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贫困户 普洱市 311 特色产业 短板 持续增收 六个精准 群众 关键词 队员

脱贫攻坚更精准

  澜沧种洋芋增收脱贫 宁洱扶贫搬迁新居

  本报记者 沈浩 文/图

  原标题:找问题 补短板 脱贫攻坚更精准

  眼下,普洱市通过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得到全面纠偏,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正不折不扣击中“靶心”,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精准,是今年普洱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全市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六个精准”基本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用好扶贫资金,补齐发展短板,增强产业支撑,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脱贫实效,确保小康道路上一个贫困户都不掉队。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

  今年4月以来,普洱市组成10个精准脱贫专项行动督查组,深入全市10个贫困县开展以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干部作风为重点的专项督查。针对存在问题,各督查组及时梳理清单,与各县作了问题清单反馈,用新的理念、严的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逐人逐户进行梳理排查,及时查缺补漏,确保数据准确无误。特别是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对标对表,到户、到人认真梳理、仔细甄别,兼顾卡内卡外困难群众和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低保人口,真正把贫困人口全部找出来。

  普洱市建立更加严格的动态管理机制,精准识别锁定贫困人口,确保不漏掉一户贫困户,不错定一个扶持对象。自全面启动脱贫攻坚以来,全市除开展省级部署的3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外,还自行组织开展1次“回头看”和再核查工作,扎实抓好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景东县曼等乡在精准识别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户一个代表,成立三人监督小组,两种提名方式,一次会议商讨的“1321”精准识别模式,有效避免“错评户”“漏评户”和“错退户”“漏退户”的情况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的准确度。

  紧盯“六个精准”目标 补齐贫困群众发展短板

  在普洱广袤乡村,各级干部下村入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市5.9万名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834支,队员3673名,做到36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5名以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都有第一书记。围绕国家“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因村因户帮扶、分层分类施策,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当好一名合格的扶贫工作队员,要做到真心、细心、恒心。”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镇沅县古城镇文广村的驻村扶贫队员没有休息,起早贪黑围着烤烟移栽打转,帮扶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村里的第一书记王正志是该县首批选派驻村的扶贫干部,驻村后入户走访掌握情况,竭力解民所需:文广小学的孩子们上学“摸黑”,他积极向上争取为文广村安起了12盏路灯照亮求学路;为解决大地、刘家两个村民小组的出行难问题,争取投资30万元完成村到组的道路硬化;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是扶贫难题,他在稳定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还积极谋划蔬菜等冬农开发,切实提高村民收入……如今的文广村,最精产业是扶贫产业、最新住房是贫困户、笑容最灿烂是贫困群众。

  文广村驻村队员的尽心尽力,只是普洱市众多扶贫工作队踏实苦干的一个缩影。驻村扶贫工作队摸准民情,紧扣“精准”二字,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思想、生活、生产等状态,找准贫困原因,精准施策。目前,全市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状况进行红卡户、蓝卡户、黄卡户分类管理,做到精准帮扶;切实将“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

  坚定不移培育产业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山高箐深,被群山阻隔的赛云村是墨江县景星镇出了名的穷村。山里刨食,日子清贫,刚年近半百的村民杨成文,竟已成了空巢老人:媳妇熬不住,几年前跑了;孩子看不到大山里的出路,选择外出打工了;留下他一个人守着山林间零零碎碎的“特色产业”,勉强维持,日子似乎越来越走下坡路。

  “发展产业,提气扶志,让大山里的贫困群众看到改变的可能。”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从致富愿望、增收信心入手帮扶,依托人社局、团市委等挂钩部门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新产业、新发展、新生活”。杨成文成为第一批外出参观的村民,学到增收技能后,纳入了产业规划,他的生活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尤其是看贫困乡亲。没有持续的增收渠道,谈不上稳定脱贫,普洱市坚持智力扶贫、技能扶贫和思想扶贫并重,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让产业发展效益能够最终体现在贫困群众身上,充分调动困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宁洱县探索出“311”产业扶贫经验,引导27户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带动73个专业合作社助推2557户939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为全市实施产业扶贫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今年,全市因地制宜推广“311”产业扶贫经验,建立健全贫困户参与和受益机制,通过龙头带动、合作经营、资产收益、股金分红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户带来持续稳定经营收入。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