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职业中专培育新型农民 助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7-05-08 09:47:50 |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作者: 巫成彦 左玉卓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校本教材 实习实训 新型农民 学员 扶贫攻坚 培育方法 学校发展 实训基地

  双辽市职业中专坐落于吉林省西部边陲卧虎镇,是公办中等职业示范学校。

  学校1984年建校,根据市政府部门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1993年被省教育部门确定为双辽市职业中专,1996年至今是连续21年的国家级别重点校。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2015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2016年被吉林省农业部门确定为“吉林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被誉为“兴市裕民的人才库”。

  双辽市职业中专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门、财政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和《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培育过程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打造培育新模式。经过这种培育模式培训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回到家乡和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利用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学员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作为学校发展建设专家顾问,并在学校成立了院士工作室,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高端指导。与企业共同开发食用菌栽培项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分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全市已逐步形成食用菌产业。学校还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连君、胡桂学等来校上课,讲解葡萄和养殖实用技术,以卧虎镇六家子村为包保扶贫对象,开展实训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技术扶贫攻坚。

  同时,围绕当地的产业特色,组织教师认真编写符合当地产业实际、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单明了、学员喜爱的校本教材和农民读本,配上图片说明,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根据产业特点、紧扣生产和农时,力求“忙”“闲”结合,创建了“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授课、基地实训、企业实践、异地交流、参观考察学习”等培育方法相结合,夯实培训基础、提高培训实效。

  全方位丰富培训内容,做到“供”“求”结合。结合培训对象的主导产业和需求,针对学员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讲解,然后再留出时间由学员主动提问,专业教师一一解答,改“填鸭式”教学为“菜单式”教学互动,切实满足学员需求。

  大力加强生产实践、提高培训适用性。择优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和实训。根据实际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农时季节,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结合县域养殖发展,组建流动动物医院,开通畜禽疫病诊疗服务车,每月分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为全市各养殖合作社和专业养殖户进行上门服务,义务答疑解惑,防病治病。

  根据学员需要,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台跟踪服务。为了更好地搞好培训后的技术服务,采取发放专家咨询卡、公布专家的职称和专长以及电话号码的方式,让学员在遇到生产技术难题时有咨询的平台。便于农户咨询,方便快捷,深受学员欢迎。

  坚持常年开办实用技术班,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年培训量达5000多人次。

  学校现已培养毕业生达12873人,其中,升入高校继续深造的占26﹪,3347人;成为村屯干部、站所技术员的占10﹪,有1287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村书记、村长经该校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中专毕业证书;成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小经理、小老板的占4﹪,有515人;成为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员、技术工人的占30﹪,有3862人;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占30﹪,有3862人。

  办学32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办学方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加强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巫成彦 左玉卓)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08日第12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