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祥
笔者经常下乡,看到这样一些产业扶贫的现象: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鸡、发羊、发猪,这片田里种桃树、种核桃、种苹果……各式各样所谓的“产业”遍地开花,真可谓“多快好省”!“多快好省”本是指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多和快,而忽略了好和省。在当前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这种“多快好省”的扶贫方式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惕。
学界普遍认为,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也可以认为,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连续性和代际传播。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产业扶贫要具有区域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这也是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贫困人群由“输血型”脱贫向“造血型”增收转变的要求。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进产业扶贫,笔者有如下建议:
产业扶贫应尊重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选准、选好产业。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必须依托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选准、选好产业,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最大程度催生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和贫困户脱贫意志,彻底实现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困难群众脱贫、增收、致富三部曲。
产业扶贫需提升产业化水平,树立品牌意识和规模效应,形成区域优势、品牌优势。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创业带头人和农特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发展的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扶贫产业的产业化转型和升级。同时,扶贫产业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管理和维护,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形成独特的区域性优势和品牌优势。
产业扶贫还需创新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扶贫要让企业和农户都成为受益者,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势在必行。贫困户、经营主和政府合作化或许可行,合作化的目的在于逐步完善政府和企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状态。一方面严格执行合作规范,可以让各方成为真正有法律效应的合同保护主体;另一方面也能让各方充分参与扶贫产业的规划、实施与运营,让各方真正成为产业扶贫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