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区白河村脱贫之艰:被“骗”进村媳妇熬成婆

发布时间: 2017-05-05 09:24:12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冯志军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白河村 林区 甘肃省委 王银花 回城 名堂 山货 农户 短板 镇子

甘肃林区白河村脱贫之艰:被“骗”进村媳妇熬成婆

  两日来,一场春雨将高海拔地区的白河村变得云雾缭绕。 冯志军 摄

  中新网甘肃清水5月4日电 (记者冯志军)“快结婚的时候,他骗我说很快会在城镇里买房,搬离这个穷山沟……”44岁的王银花向中新网记者讲述20多年前出嫁时的往事时,忍不住笑出声来。去年,她也成为了儿媳妇的婆婆,但一家人依然住在几十年前的院落里。

  回忆起白河村20多年来的变迁,王银花的脸上流露出历历在目的贫困折磨和“转危为安”后的庆幸。她说,当时从条件不错的镇子刚嫁到这里的时候,眼前的贫苦让她感到绝望:村里没有电,没有路,但这里生活又多靠采摘一些林区的“山货”去镇子上卖,十几公里山路,一个青壮男子往返尚需一整天。

  农户院子中的陈旧土坯房和新的砖瓦房,对比衬托着当地脱贫的点滴故事。 冯志军 摄

  白河村距离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约12.5公里,地域面积4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61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92.6亩),林地面积1150亩,草原面积1200亩,平均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这里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雨量560毫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林缘山区。

  全村辖5个自然村112户513人,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户285人,贫困发生率为56%;2015年脱贫6户38人,2016年脱贫13户60人,2016年底有贫困人口40户186人,贫困发生率为37%。

  通向山外的路修通了,一家农户近日买了一辆汽车,准备跑运输。 冯志军 摄

  根据长期在此驻点联系扶贫的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分析,脱贫任务重,脱贫基础不稳固,脱贫退出短板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是这里的“脱贫短板”。

  人多地少,并以山地居多,每亩地每年最好收成是100公斤小麦,这尚不足一个成年人半年的口粮……和贫困抗争了十多年的白河村前任村支书李银才对当地的贫困状态和脱贫之路有“一本账”。

  “在我小时候,全村大多农户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件棉衣掏了棉花夏天穿,冬天再填上棉花御寒,这在全村很常见。”李银才告诉中新网记者,即使这种情况,仍比他的父辈口中讲述的“一家人窝在炕上没有衣服,靠盖树叶子保暖”要强得多。

  “尤其是近年来,白河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拉近了与城市的距离,但脱贫致富主要还是靠外出务工。”李银才表示,长期困扰这里的基本温饱难题目前已基本解决,但仍缺少让村民未来更好发展的环境,一些有手艺的年轻人外出后也干出了些“名堂”。

  近年来,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倾心竭力帮助白河村解决道路、住房、饮水、阵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使该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但对照村退出20项和户脱贫11项指标,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

  白河村河谷中难得的一片开阔地上,正在为深山中的几户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建房。 冯志军 摄

  同时,基于白河村属高寒阴湿林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差,该村贫困民众靠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希望渺茫,况且县财政资金有限,尚需要各级政府给予该村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

  眼瞅着硬化的水泥路通道了自家门口,宽带网络也开始前期摸底调查,不时会有游人驾车游玩,从新媳妇儿熬成婆婆的王银花反倒不急着“回城”。她说,路修好了,山外来的人越来越多,政府也在规划发展旅游,她想顺势办一家农家乐,近期一直在打听、留意相关的政策和消息。(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