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长治路径

发布时间: 2017-05-04 09:12:59 | 来源: 山西日报 | 作者: 杨天闻 王一平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贫困户 能人 微商 扶贫资金 扶贫模式 产业融合 扶贫开发工作 产业资金 扶贫工程 扶贫项目

  长治市强化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能人带领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政策为激励,通过产业与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探索和形成了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新路径,为当地贫困农村稳定脱贫和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4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山西长治)现场观摩会上,长治市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特别是通过对振东中药材产业园、今和农业有限公司、中药材多品种试验示范园、佛堂岭村和西沟村农光互补基地等产业扶贫基地、园区、企业的现场观摩,对“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依托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双带动”“品种选育、种植示范、收益带动”“一村一品一主体”“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光互补+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效益的实地考察,使大家对长治市产业扶贫的理念、模式、路径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长治是山西省脱贫攻坚重点市,全市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省级贫困县、6个插花贫困县,893个贫困村,21.7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5%)高于全国(5.7%)3.8个百分点。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长治市始终将产业脱贫作为贫困地区农村精准脱贫和长远致富的基石,以各地特色产业为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和企业参与,充分发挥能人的带领作用,通过政策激励,促进资金与产业融合、产业与贫困农村的融合、企业与基地融合、合作社与贫困户的融合,逐步探索和形成了“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与产业的有效对接、贫困农户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产业不但成为贫困地区农村脱贫的坚实基础,更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平台。通过产业带动,全市有2.4万人脱贫,占脱贫人数的43%。由此,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脱贫攻坚的首战大捷,并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全市完成222个贫困村退出、5.6万贫困人口脱贫,分别超出年初目标15.6%和13%。退出村的贫困发生率全面降至2%以下,其中204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零。特别是全市广大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全市农村居民收入1.3个百分点。

产业为要

因地制宜确立产业扶贫资金提供保障

  在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长治市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着眼于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不足问题,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主体”,在贫困地区确立了中药材、油用牡丹、小杂粮、蔬菜、畜禽养殖、干鲜果、食用菌、马铃薯等八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全市893个贫困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主体,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既避免农业产业同质化恶性竞争、导致价低伤农,又能全面解决4万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着眼于解决深度贫困户的稳定脱贫问题,积极推进光伏扶贫,村集体为实施主体,各县成立运维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建设72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个35兆瓦地面电站,惠及贫困户6284户1.2万人,同时对具备建设条件的801户贫困户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着眼于解决景区贫困群众抱着旅游资源丰富的“金饭碗”却贫困挨饿的问题,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创新“景区带动,多业联动,精准扶持,景村相融”旅游扶贫模式,以优质景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重点扶持100个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眼于解决农产品增产却不增收的问题大力发展电商扶贫,注重贫困群众电商创业培训,推广一点带多户、三商联动、整村微商和平台运营四种电商扶贫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微商创业,网上销售本地特色产品,农村电商县级服务中心覆盖11个县市区,村级服务点1462个,帮扶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就业脱贫。
  为了抓好扶贫产业培育,确保稳定脱贫,长治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每个贫困村扶持25至40万元不等的产业引导资金。据统计,2016年全市用于脱贫攻坚的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的涉农资金达8.29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扶持资金4.4亿元,中央和省财政扶持资金比去年增长109.8%;市委、市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筹措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9亿元,比去年增长206.8%,各县从本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121.66万元,5个贫困县整合财政资金17679.69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都达到了双增长的目标。同时社会各级帮扶单位积极筹措资金物资5664万元用于帮扶脱贫。
  同时充分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5个贫困县累计发放“富民贷”1.5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1.6%,支持涉农企业发放“强农贷”2.77亿元,扶持3603户贫困户发展了一批小养殖、小咖工、小农业、小作坊等项目。

龙头带村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位于太行山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平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平顺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采取龙头带动,链条发展,机制创新,利益联结的办法,大力推行“政府+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组织方式,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构建了“五方共赢”的产业扶贫格局,实现政府、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五方共赢”,探索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到2016年底,全县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面积达到50.34万亩,中药材重点乡镇发展到7个、种植村202个、种植户2万户,其中贫困户4000余户、贫困人口1.2万余人,中药材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药材收入1600余元。在产业的带动下,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53522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8360人,贫困发生率由40%下降到21%,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平顺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贫困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脱贫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长治市制定《长治市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借助龙头企业市场经营的优势,带动贫困村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全市确立了57个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在200个结对帮扶村发展了主导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武乡县大山禽业公司开展“我与农户手拉手”活动,解决农户养鸡育雏难、防疫难、卖蛋难三大难题,与大有乡、贾豁乡、上司乡等20多个村400多贫困户签约,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2000元。2016年,全市通过企业发展辐射带动26711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能人带户

用好一个人带富一村人

  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在大山沟里,过去一直是个有名的穷村。全村260户,720多口人,贫困户达一半以上。近年来,这个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脱贫的路上迈开了大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刘寨村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帮助贫困户脱贫,就是因为他们村有个“能人”程玉珍。2012年,程玉珍“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以新型合作社的模式,统一修建了春秋大棚100栋,冬暖大棚10栋,分别承包给会经营的贫困户,承包费中每年有600元作为土地流转给农户,贫困农民到大棚中劳动,每人一天守家在地就可挣50元,成了村里的产业工人。这样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了贫困户的“小手”。还集中资金建成年收入13万元的10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把70%的收入分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使他们有长期和较为稳定的收入,为他们栽上了摇钱树。
  尚未脱贫的农村,大都有几个“能人”。或是创业、或是打工、或是经商、或是在村里打拼,都拼得风生水起,长了才干,长了知识,长了经验,也长了资产,都成了大浪淘沙淘出来的“金子”。如果这些村庄能把这些“能人”请出来,用起来,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也是脱贫攻坚的好途径。长治市根据贫困户生产经营能力较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在全市实施“能人”战略,把“能人”请出来、用起来,鼓励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农村能人,通过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抱团增实力、抱团闯市场。同时,在政治上给能人支持,政策上给能人倾斜,舆论上给能人造势。并采取较可行的措施,为能人撑腰支招,为能人保驾护航,造成学能人、赞能人、爱能人、能人光荣的社会氛围,让能人回去后能与贫困户双赢。做到既让贫困户脱贫也能让能人有发展。
  目前,通过“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全市已有10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吸收1076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实现了户户有项目,稳定增收脱贫。

两头激励

调动企业扶贫积极性激发农户脱贫主动性

  长治市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把吸收贫困户就业作为龙头企业、合作社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进而调动企业和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在资金支持方面,2016年发放“富民贷”“强农贷”4.3亿元,今年将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6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6013万元,成立市扶贫开发公司,专项扶持产业项目实施。同时坚持扶勤不扶懒的原则,鼓励贫困户参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脱贫。通过两头激励,2016年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受益贫困人口近1万人,取得了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2016年,为了确保贫困户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共同致富,他们还积极探索资产收益脱贫模式。作为山西省唯一的“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坚持先行先试,以“三变一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为主线,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股权把各种资源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贫困户长效稳定脱贫。目前,全市有422个村共整合产业资金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万户4.9万人,已有222个村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