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茶马古道千年古驿扶贫记

发布时间: 2017-05-03 08:53:51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张丹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贫困户 东庄水库 疏花疏果 茶马古道 冷浸田 扶贫贷款 扶贫模式 农业技能培训 示范基地 宾川县

云南大理:茶马古道千年古驿扶贫记

  图为萂村村民在葡萄示范基地劳作。 张丹 摄

  中新网大理5月2日电 (记者张丹)5月,“中国葡萄之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片大片的葡萄田刚刚开花,但萂村200亩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里,“阳光玫瑰”葡萄果粒已经长到硬币大小。

  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忠一早就在基地里忙前忙后,虽然种的不是自家田,但嘴角有掩不住的喜悦。“我现在也是上班族,干一天一百块。别小看这些葡萄,可让我的生活起了大变化哩!”

  图为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 张丹 摄

  靠天吃饭的千年古驿

  宾川县大营镇萂村位于横断山脉南缘,驱车行驶在半山腰的旅游公路上,便可望见群山环抱之中一块阡陌纵横的坝子,连片的葡萄田在阳光下绿得发亮,青瓦白墙的白族传统房屋散落其中,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但也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让这个曾经滇藏茶马古道上车水马龙的千年古驿站饱受贫困之苦,成为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滇西边境山区的一部分。

  萂村原名和村,由于沼泽众多,坝内水草丰美,而加“草”字头成为萂村。但随着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萂村马帮古道地位下降,经济发展也逐渐滞后,成为一个封闭古老的村落。

  萂村现有农户1725户、6207人,白族占90%。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贫困人口454人,贫困发生率7.31%,是大营镇唯一一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

  “我们村土地少,又多是冷浸田,排水不畅,只能种植蚕豆、玉米等作物,灌溉跟不上,基本靠天吃饭。”萂村村委会主任赵灿珍说,加上交通不便,农产品多是自产自销。

  后来村里做了冷浸田改造,宾川县葡萄产业也渐成规模,很多村民就盲目跟风种葡萄。“但技术含量低,有些土质也不适合,所以产量低,果品差,许多村民都亏损。”

  图为萂村贫困户居住的房屋。 张丹 摄

  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2016年,萂村党总支与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出“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茂香告诉记者,由于企业对农户没有凝聚力,公司曾有过与农户直接合作的失败案例。所以在此次合作中突出党组织的作用。

  据赵灿珍介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起初只有村组干部加入,其他人均不同程度持观望怀疑态度。村党总支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最终全村141户贫困户全部自愿加入合作社,以每户5万元的扶贫贷款入股,年底享受分红。

  再依托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流转期限为20年,初始租金为水田每年每亩1500元、旱地每年每亩1200元。215户农户(包括23户贫困户)共流转200亩土地。2016年4月,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投入种植。

  走进示范基地,标准化大棚内整齐划一的排列着直径一米多的圆形“花盆”,每盆中栽种一株葡萄,水肥通过细小的喷头直接灌入盆中。

  图为贫困户杨忠新房客厅。 张丹 摄

  赵茂香告诉记者,示范基地选取的品种是“阳光玫瑰”,水肥一体化标准大棚根域限制种植技术不同于传统葡萄种植,每亩只种42株,最大限度提高产量。

  “我自己家种的是红提,一年一熟,市场好的时候每亩能卖3万多,去年雨水多,每亩才收一万多元。”赵灿珍说,基地里的葡萄一年两熟,每亩能卖十多万元,“看着就振奋,等我家的葡萄重新栽苗,也要学学这技术。”

  多渠道增收助脱贫

  “示范基地做起来后,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杨忠今年57岁,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由于早年妻子一走了之,他独自一人将一儿一女抚养长大,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家里的两亩四分地也只能种植蚕豆,收入甚微。

  合作社建立后,杨忠也用扶贫贷款的5万元入股,去年底分红得了2600元。“除了在家自己盘地(种田),我没事就去示范基地打工,除草、打药,干一天一百块呢。”

  赵茂香介绍说,现在基地的技术指导由华侨庄园公司专人负责,但日常田间管理,如疏花疏果、除草、卫生等都雇佣当地贫困户完成,按天计算工资。2016年共兑付萂村贫困户分红资金118万元,支付到基地打工工资75万元。

  “我们还与云南开放大学合作,在县上合办农民大学,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免费就读,两年半的时间半农半读,毕业可获得专科学历,目前已有762人就读。”赵茂香说,华侨庄园公司还举办农业技能培训,至今已培训50360人次。“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业技能,让他们得以持续发展。”

  图为贫困户杨忠院子里的小型假山。 张丹 摄

  2016年,萂村脱贫63户210人。赵灿珍说,这几年萂村的变化每天都看得见。“我们现在已经不是闭塞的小村子了。”他指给记者看,公路修好了,向北40分钟可达著名旅游地、佛教圣地鸡足山,向西半小时抵达洱海边挖色镇,向东沿省道40分钟到达大理机场。东庄水库、萂头水库等一批水库除险加固,为农田灌溉、日常用水提供保障。“现在家家户户干劲十足,我们期待着今年能彻底脱贫呢。”

  今年初,杨忠搬进了政府“迁户新建”的新房,3个房间加厨房,被他打理的一尘不染,还在院子里设计了小型假山和小花园。“政府出钱出力建好我直接住进来,哪还有理由不好好过日子。”杨忠笑得灿烂。(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