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6户贫困乡亲

发布时间: 2017-04-28 13:27:41 | 来源: 青海日报 | 作者: 咸文静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蚕豆,何金龙,龙本加,种植,贫困原因

几场春雪过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曲沟村的春天像往年一样姗姗来迟,深深浅浅的绿意在春风的吹拂下洒满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可让村民欣喜的,除了大自然的馈赠之外,还有一场即将发生的大变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但对何金龙来说,他的变化,早在去年就开始了……

在曲沟村,贫困是何金龙一家的真实写照。3年前,母亲因癌症去世,给他和父亲留下不少外债,父子二人虽然经常在外务工,但一年到头挣的钱还不够偿还债务。最近几年,两个人的生活一直停留在贫困线以下。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何金龙和父亲何炳祥被定为村上的贫困户,和其余25户成为村上的重点帮扶对象。

找出贫困人口,还要找准贫困原因、找对脱贫方法。

“我们村是一个搬迁村,全村132户、492人,可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这二十几户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不少村民有想法,可就是缺本钱。”对于村上的情况,当了20年村支部书记的龙本加了如指掌。经过几次村民大会,这26户村民脱贫方案和曲沟村的发展规划渐渐在大家脑海里形成思路。

按照“一村一品”,种植蚕豆,建成产业示范基地,强村;开展技能培训,抓劳务输出,扩村;进行生猪养殖,富村。

“我们村耕地少,自然条件并不占优势,如果还是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老百姓挣不了钱。经过走访、调查,村上决定整合土地种植蚕豆。去年试种了5公顷左右,净利润每公顷可达11250元。”龙本加笑着说。

参加完村上的烹饪培训后,何金龙用扶贫资金和借来的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开了一家小饭馆,几个月经营下来,生意一直不错;何炳祥用村上发的在村上修路时拉起了材料,等到项目完工,老何挣了一万多元。

跟何金龙一起参加烹饪培训的刘东洋虽然也想去开个饭馆,可因为父母都有残疾,需要有人照顾,他用扶贫资金买了榨油机和粉碎机在家做起了生意。一年忙到头,收入比以往增加了一万元。“今年我想在家开个农家乐,听说国家还能补助6万元的东西,我这心里有底气了!”

“现在政策这么好,自己也得好好干。”祁海红一家5口人,按照一户一策的扶贫思路,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去年,老祁用2万多元扶贫资金养了40多头猪。加上村里有种植蚕豆的优势,祁海红和其他养殖户一样,用蚕豆根茎喂养生猪。如此一来,猪肉味道好,虽然每斤生猪肉比市场价高出3到4元,却常常供不应求。

“去年发展生猪养殖的时候,我们就决定走集体管理、分户饲养、个人经营、统一销售的路子,这样一来,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高,收入也更有保障。”龙本加告诉记者,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曲沟村脱贫了21户,62人。“今年我们一定加把劲,让剩下的5户也脱贫!”

“这几天我们都忙着实施美丽乡村的项目呢,蚕豆早就种下去了,这两天雨水多,应该快长出来了。”看着村民们忙活的场景,龙本加如是说。是啊,得益于雨水的浇灌,早前种下的豆苗正在地里努力地生长着,准备随时冲破地面,迎接阳光,就如同行进在脱贫路上的村民们,在政府的帮扶下,终将迎来一个充满收获的秋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