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模式 实现精准脱贫

发布时间: 2017-04-28 08:47:08 | 来源: 经济日报 | 作者: 李运球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模式,实现共同富裕,创新精神,创新扶贫

 

【编者的话】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现在,我们进入扶贫开发工作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2017年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深入领会中央精神,落实各项部署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冲刺期”的形势和挑战,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以创新精神探索扶贫模式、完善体制机制,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使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以保障,是中央确定的一个重大目标。

我们党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部分省区贫困发生率还超过15%,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增长速度换挡的经济新常态阶段,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率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阵痛,但是如何确保不影响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自然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要考虑。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都会增加贫困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影响扶贫对象脱贫,加上有的贫困户脱贫后又因病因残等造成新的贫困或者返贫现象。而且,剩余贫困人口总量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脱贫难度增大。少部分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较高,一部分扶贫对象面临的是非收入贫困问题。农户贫困与地方政府的相对贫困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可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能力,也影响地方政府撬动金融资源扶贫的能力。能不能啃下剩余脱贫任务的“硬骨头”,是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考验。

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为什么要“超常”?算起来,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按照过去30多年年均减贫600多万人的速度计算,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所以如果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很难按期完成任务。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以创新精神探索扶贫模式、完善体制机制,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有正确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找准突破口,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近年来按照突出产业扶贫、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实现扶贫转型升级的要求,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精品粮油、高效蔬菜、健康畜禽等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并且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社会扶贫行动,组织全市10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全市108个贫困村,启动乡村光伏、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扶贫模式,既培育、壮大了当地龙头企业,发展了特色生态农业,挖掘了旅游资源,帮助贫困农户获得了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更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从中可见,脱贫攻坚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地干下去。

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还要千方百计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江西省萍乡市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统筹贫困地区一体化发展,为帮助扶贫对象建设美好家园、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小康成果,实施了精准改善条件扶贫。例如,在抓好易地搬迁扶贫过程中,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安置等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并将贫困户纳入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危旧房改造,解决安居问题。

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开发,更要加强脱贫攻坚的精细化管理,把各类资源和要素配置好、利用好,确保取得实效。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加强监测评估、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少地方在精细化管理上有着良好的实践和经验。比如,江西省萍乡市按照“鼓励摘帽、政策保留”的思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建卡和动态管理,完善进退机制,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建立精准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测和评估,确保项目质量、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深入了解贫困特点和原因,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能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使扶贫帮困真正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确保扶贫取得实效。

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需要我们着力构建责任体系、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督察巡查、严格考核评估,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见实效的关键是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把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这方面,江西省萍乡市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市、县(区)、乡(镇)、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任务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各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55位市级领导带领市直单位定点帮扶55个贫困村,同时各相关部门协力合作,并且专项督查,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

见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我们的行动。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贫困群众有没有脱贫,不能自说自话,要让当地群众自己来评价,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再硬的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也一定能啃下来。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我们的小康路上就决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就能够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执笔:李运球)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