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四川脱贫攻坚新举措:三个"土方子"为贫困户"造血“

发布时间: 2017-04-06 09:25:10 | 来源: 四川日报 | 作者: 唐泽文 秦勇 黄大海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贫困户,造血,调形,方子,盼头

去年以来,在凉山州喜德县,全县170个行政村都办起了农民夜校。县里为每个贫困村每年划拨了一万元的夜校工作经费,同时还联系帮扶人员和专家担任老师,贫困农户通过学习政策、知识、技术,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近日,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高山村的彝族群众在用自家新购的旋耕机耕地,结束了用牛马耕地的历史。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全省各地创新举措,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3月30日,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早上8点,天空淅淅沥沥飘着雨,但大同村一组贫困户王宜祥干活的热情却没有受天气的影响。割草、碎草、拌入酒糟和饲料……不到两个小时,王宜祥就为自己养的12头牛做好了“早餐”。

去年6月,王宜祥用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牛棚。村里的连天山生态肉牛专业合作社为他买了12头牛。“要甩掉穷帽子,就靠这牛和我们这双手了。”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行走泸州、宜宾、自贡等地,探寻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

借牛还牛

劳动所得才是硬道理

2008年王宜祥的父母因病去世,家里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

“养起牛来,生活就有希望了。”王宜祥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头牛7300元,养9个月后,可卖到14500元。刨去饲料等成本,每头牛能赚4500元。

“买牛的钱是合作社出的,卖牛的时候再把本钱还回去就行。合作社还为牛买了保险并提供技术支持。”王宜祥说。

买牛不花钱,这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时给大同村划了2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我们把钱投到合作社中,每个贫困户有8000元到1.3万元不等的股金,村民享有每年股金5%的保底收入,年底时还会进行二次分红,合作社还为愿意养牛的贫困户买牛。”五星镇人大主席高登奎说。

“开始的时候贫困户还不相信养牛能赚钱,只有王宜祥等十几户敢养。现在看到有人赚钱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都愿意养牛了!”合作社负责人汪启均说。

兴文县扶贫移民局项目股股长柴光福表示,下一步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同村的产业扶贫模式。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