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决战中的“兰考坐标”
兰考脱贫了。
原本这是件开心事儿,但河南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却平静如常。他说:“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
时间拨回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考时,兰考县委向总书记作出承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当时,兰考在册贫困人数7.7万。
三年来,不少人心里直打鼓。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把兰考作为联系点,对兰考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关注着兰考脱贫攻坚的每一步进程。
承载着殷切期望,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兰考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上下同欲者胜。三年来,我们始终以践行群众路线为总抓手和核心战略,把脱贫攻坚和培育特色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紧密结合,举全县之力、全社会之力,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蔡松涛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日前,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兰考县率先退出贫困县序列,将贫困抛进历史的长河。
3月14日,阳光明媚。在东坝头乡张庄村焦裕禄纪念林,焦裕禄之子、开封市政协主席焦跃进躬身立于父亲雕像前,静默片刻后,表情凝重地说:“爸爸,兰考脱贫了。您最大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为复盘脱贫履痕,记者来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了解兰考干群的精准脱贫经历,感悟奋发图强的力量和团结向前的温暖,探寻如何在脱贫大决战中镌刻下“兰考坐标”。
乡村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强党建、转作风,解决干部“本领恐慌”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和乡村干部座谈时强调,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兰考县县长李明俊说,“脱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如何锻造好‘地基中的钢筋’,是政府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兰考干部能力如何?过去,上面不少项目或多或少对兰考有倾斜,然而当地干部队伍内生动力不足,“推推走走,不推不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兰考调研时指出:“兰考在改革发展中,干部普遍感到‘本领恐慌’。”
针对病症,兰考县委开出一剂良方:强化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克服“等靠要”和“差不多”思想,对照国内一流,提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具体办法是,兰考依托焦裕禄干部学院、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兰考讲堂、红色e家·网上党委教育管理云平台,围绕建设“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等重点工作,大规模开展党员干部培训,拧紧思想“总开关”,强筋壮骨。
“干部能力是否提高,脱贫攻坚是‘试金石’。这场硬仗,如果干部没有两把‘刷子’,显然玩不转。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对干部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席建设说。
扶贫怎么扶?兰考每名县级领导联系2至3个贫困村,每周雷打不动在村里住1天。选派345名机关干部,组成115个驻村工作队,一对一精准帮扶,不拔穷根不撤队伍。驻村工作队推进工作时发现,贫困村普遍面临村“两委”班子不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
窥一斑而见全豹。蔡松涛说,有极个别村委会大门紧锁,院内杂草丛生,村民想找村干部办点事很难,时常找不到人。由于精神贫困,不少村民闲暇时都去信教了。席建设说,有一次陪中央领导下乡调研,发现一个村委会的窗户玻璃破了一个洞,后来就问村干部为什么不修修,村干部说“没钱”。
怎么办?兰考县政协主席吴长胜介绍,兰考县经过缜密研判,决定把基层党建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以实施基层党建“双提升工程”为抓手(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推动软弱涣散村实现转化升级。
2014年以来,兰考投入2100万元,以“为党员群众办好事、让党员群众好办事”为目标,按照拆除围墙和大门、统一场所标识和工作制度、建设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等“七项标准”,搭建“零距离”服务党员群众的有效平台。现在,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全村最热闹、人气最旺、群众最想去的地方。
兰考参照焦裕禄当年树立“四面红旗”的做法,现在每半年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四项重点工作中各评选出10个“红旗村”,进行隆重表彰,并给予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两委”干部报酬激励,每月分别提高500元、300元工资。
兰考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结合光伏扶贫项目,为115个贫困村免费安装2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设施,确保每个贫困村稳定实现2万-3万元的集体收入。目前,兰考有集体收入的村,已从2014年的不足20个增加到166个,收入最高的超过400万元。
基层组织强了,干部作风变了。2015年年尾,一场暴雪席卷兰考,道路成了雪窝。县里的一个微信群倡议铲雪,全县机关干部不约而同走出家门。次日清晨,人们看到一座清爽的县城,外来司机惊奇:“怎么兰考雪这么小?”
兰考变了!河南省委领导连夸“势头旺盛、前景可期”。兰考人铆足干劲,狠下了一番别出心裁的“绣花”功夫,誓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产业脱贫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三年来,兰考始终将产业脱贫作为脱贫工作的重头戏,鼓励和带动群众自发脱贫。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新型经营主体,均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间也涌现出一批可作为标志性的产业脱贫范例。
——一根山药。在潘春婷心里,有个声音催她回家,但她很纠结。直到2014年父亲病逝,作为长女的她下定决心,带着10多年积蓄从都市回乡创业。
潘春婷在政府扶持下,仅一年多时间,便把父亲80亩山药基地扩大至180亩,成立了合作社,申请到商标,并且通过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由于线上线下的生意做得红火,当地人都叫她“山药姑娘”。潘春婷说,合作社忙时一天雇工60多人,一半是贫困户。像捆扎、装箱这种简单的活,就留给村里的老人们干,贴补贴补家用。
——一只鸭子。张贵山是禾丰集团河南区董事长,集团旗下的肉鸭产业化项目,一期建设900多座鸭棚,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个鸭棚要花8万元,贫困户难以承受,钱从哪儿来?张贵山说,建鸭棚财政补助2万元、贫困户出1万元,另外5万元由银行贷款、政府全额贴息。公司统一提供鸭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让养殖户少费心多收益。
针对风灾、雪灾等自然风险,兰考县出资为全县贫困户的鸭棚上了财产保险。为降低肉鸭养殖的疾病风险,禾丰还创设了互助保险基金。桐乡街道司野村村民马永健说:“去年养鸭效益不错,1棚1年下来净赚五六万元。”
禾丰在兰考的扶贫不止于此。5000万只肉鸭屠宰生产线还吸收68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近1/3,人均月工资3300元,实现就业即脱贫。
——一棵泡桐。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广植泡桐,治理沙丘。如今,泡桐蔚然成林,国内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板,九成取材于兰考泡桐。泡桐不但是遮风挡沙的“保护伞”,还是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徐顺海是堌阳镇范场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最早从事乐器加工的人。他说,全村从事乐器制作的厂家有60多家,各类乐器产品通过电商远销亚欧美等地区,全村乐器产业年产值5亿多元,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范场村是个远近闻名的乐器村,村里有一多半村民从事着和乐器相关的工作,许多村民依靠它不仅自身富了起来,还帮助很多贫困户摆脱了贫困。村民徐二重今年62岁,身体有点小病,不便外出务工,在离家40米远的一家乐器厂上班,月薪2000元左右。他笑着说:“靠自己双手,我已脱贫致富。”
——一种业态。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张庄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户754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牵住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培育形成了莲藕种植、小杂果采摘等多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
同时,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张庄村发展起红色旅游产业。目前,投资200多万元、具有乡土特色的“梦里张庄”已建成,独具特色的31个农家小院修葺一新,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四面红旗”展览馆对外开放,参观游客渐增。
“目前,我们村依靠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如果说产业是我们脱贫的支撑,那么乡村旅游将是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申学风说。
这四个镜头,只是兰考产业发展的一个剪影。今日兰考破茧成蝶: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投资百亿元的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投资56亿元的富士康科技园等项目风生水起。
其实,兰考产业脱贫并非一帆风顺。跟全国其他贫困县一样,兰考同样面临资金吃紧的窘状。围绕“钱”的问题,兰考在河南率先建立“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资金分配运行机制,支持贫困户、脱贫户发展“种养加”项目,有效激发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兰考还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的金融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政府先后拿出3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撬动10倍银行贷款额度,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兰考还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了7个融资平台,持续为产业脱贫提供金融支持。
“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分类施策,靶向发力,才能真正把产业脱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兰考县扶贫办主任胡良霞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
脱贫没有捷径,惟有真抓实干。创新用人导向和督查制度,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一份份工作日志,一张张脱贫档案,记录并见证了兰考干部脱贫攻坚的奔波与辛劳。三年来,兰考县乡村等负责同志扶贫足迹几乎遍及每寸乡土。
“现在,无论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还是当地群众,都为兰考干部的干劲动容。”兰考县委宣传部长朱春艳说,兰考干部工作状态,从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可见一斑。如今,微信群已成24小时工作平台,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同志,互相看、互相比,全县形成了“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
兰考干部为何干劲足?调查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兰考县委始终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线,认真践行和落实群众路线,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围绕脱贫攻坚,全县干部躬下身,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联系,一心一意办实事,真正把中央的扶贫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兰考干部华丽蜕变,还源于“两个改革”:人和事。
围绕“人”改。三年来,兰考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评选表彰两批70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在去年乡镇党委换届中,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30名县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班子,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围绕“事”改。针对干部畏首畏尾、不敢担当、“为官不为”问题,兰考县打出“一记重拳”:深化督查体制改革。整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县行政效能中心资源,成立县委县政府督查局,拥有督促检查、督查调研和综合考评三大职能。通过建立台账、事前提醒、到期催办、督查约谈等方式,倒逼干部把真功用在平时,主动作为、实干争先。
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2016年以来,兰考已有6名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受到通报批评,免去7名村党支部书记,撤回1名驻村工作队队长。
“目前,兰考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督查网络和工作落实体系,督查工作不再偶尔为之,而是一种常态机制,让广大干部始终保持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兰考县纪委书记于庆说。
兰考是中国脱贫的探路前锋。透视兰考的脱贫轨迹,或许能为其他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借鉴。如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兰考人高扬焦裕禄精神这面时代大旗,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把握机遇,厚植优势,戮力同心,砥砺前行!七年小康,计日程功!
(责编:李彤、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