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收益扶贫的“长治路径”

发布时间: 2017-03-27 10:49:07 | 来源: 山西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贫困户,扶贫工作,分红,扶贫资金,扶贫攻坚

长治市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暨资产收益扶贫培训会召开,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长集中“充电”。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长治市成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治市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为主线,通过多种模式,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大大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扶贫户资产保值增值。目前,长治市的422个贫困村共整合产业资金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万户4.9万人;已有222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更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的成功探索,不但为当地贫困农民稳定脱贫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全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拓展了新的路径。今年3月2日至3日,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现场会在长治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齐聚这里,进村庄、看企业,观摩学习交流,进一步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从先行先试到基本成型,从成功探索到复制推广,长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成为全省的实践——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掏一分钱,当上了紫团公司股东,每年有保底分红!”这是壶关县百尺镇闲阳河村61岁贫困户马跃进拿到首次分红的感慨。

“集体经济从零到有,这可是村里20多年来的第一笔收入呀!”这是武乡县大有乡河西沟村收到大山禽业1万元分红后,党支部书记郁存印的感叹。

“贫困村将资金、土地入股公司,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问题,一举多得!”这是平顺县今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受益资产收益扶贫的感受。

从贫困户笑到贫困村“活”,再到产业主体的壮大,长治的“三农”经济发展,对得起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托付。自1951年长治地委在全国首办10家农业合作社,到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904家,国家、省、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59家。不仅是全国首家合作社诞生地,其发展总量与质量也居全省之首。或许基于此,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把长治市确定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

上下齐心打出“组合拳”威力

从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试点培训会召开,确定长治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到全市脱贫攻坚暨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不过短短9天,有人把它归结为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确,极短时间内就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财政、扶贫、农经等13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全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组。召开推进会,印发《关于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资产收益扶贫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

坚持“积极”与“稳妥”相结合,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在省里确定壶关、平顺、武乡三个试点县的基础上,长治充分论证,将范围扩大到11个县市全面铺开。11个县市在各自确定3个市级试点基础上,又同步铺开县级试点。组织成员单位兵分两组,远赴贵州、重庆等地市学习取经,制定下发《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就实施主体如何选择、涉农资金如何整合、股权如何设置、收益如何分配等一一明确,使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更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在这一场协同战役中,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安排下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农经部门指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设计扶贫方案,编印《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料汇编》和《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手册》;林业部门举办“长治市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暨资产收益扶贫培训会”,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长集中“充电”;扶贫办在全市共建设72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个35兆瓦地面电站,共覆盖7284户13887人,仅2016年通过光伏扶贫使1538户4613人摆脱了贫困。

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通过各种股权设立,参与股权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就这样在长治全面启动。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一方面激活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消除“空壳化”,短短4个月,全市有422个贫困村整合产业资金共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

一项项制度、一系列举措、一套套“组合拳”,久久为功,资产收益扶贫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社会动员体系逐步建立,各级各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深深扎根、迅速萌芽。“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顶层设计着眼长远、衔接有序,成员单位各尽其能、广泛参与,贫困群众衷心拥护、高度赞誉,全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局良好、稳步推进。

多种模式开启脱贫大船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死钱变活钱,收益有分红,“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帮咱入股了大山禽业公司,这不刚拿到一笔分红,一年能领3000元!”举着手里的“红包”,家住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的赵巨田喜上眉梢。

“贫困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像赵巨田这样,武乡县贾豁村、古台村、张家庄村等7个村、38户贫困户对接大山禽业公司,贷款114万元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红10%。同时,公司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贫困户10人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

拿资金、土地等入股企业,发展产业、共享收益,把贫困户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是长治市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新模式。

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整村“挪穷窝”,住进新村。然而,旧村土地、闲散荒地、古旧民居等资源利用问题,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去年底,村里引进壶关县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规划实施千米跑马场、五十亩热气球场、松海栈道、窑洞特色酒店等项目,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景区。

岭东村盘活“沉睡”资产资源,将旧村山林、退耕还林地、窑洞民居、水利设施等折价入股,投入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公司39%股份。每年,村集体享有公司收入利润39%的固定收益。其中,村集体提取收益的50%依照贫困户比例、贫困程度,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民分红;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前,公司预付到村16万余元,贫困户每户分红300元,非贫困户每户分红250元。”岭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卫明说。

针对过去扶贫资金存在“一年投、两年验、三年看不见”等上述问题,长治市创新思路,变资金为股金,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产业发展资金和金融机构的扶贫小额贷款,整合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每年村集体和贫困户享受固定分红,激活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春节前,村里拿到了25000元收益。村集体提取稳定分红的30%,剩余70%用于贫困户分红。”壶关县百尺镇后河村党支部书记魏世强介绍说。通过贫困户代表大会提议、支村“两委”会议审议、乡镇政府党政联席会议核准,后河村将2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

实施带资入企收益模式,襄垣县194个行政村1219户贫困户,从襄垣农商行每户贷款5万元,共6095万元,投入到襄矿集团。襄矿集团按入企资金7%进行分配,2016年每户分得3500元。

武乡县梅丽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现有社员20人,吸纳贫困人口16人以土地等入社。今年,合作社承担造林工程2000亩,每亩投资800元,总投资160万元。按总投资15%的利润计算,可获益24万元,利润的10%量化折股,每户贫困户可增收1200元。

“三变”改革,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激发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活力和动力。

精准发力实现“三方”共赢

产业主体激活力、贫困户脱贫可持续、贫困村集体经济可“破零”,“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脱贫动力足。

2016年,黎城县洪井乡长畛背村组建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当初,50万元县级扶贫资金解决了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洪井乡副乡长、长畛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云香解释说,“这50万元入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后,将纯收益的20%作为下年发展基金,剩余部分按份分给贫困户。”

目前,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购进45头西门塔尔肉牛,贫困户以地入社、带牛入社,存栏总数达到110头。宋云香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模式了。”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务工、盈余分红等收入。

借资产收益扶贫“东风”,企业、合作社等产业主体盘活了资金、土地、劳动力,一举多得。在武乡县,大象集团、大山禽业、多维牧业三家龙头企业,为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找到了支点。

经过协商,三大企业分别同入股贫困村达成合作协议:扶贫资金转化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后,以现金投入企业,形成股份;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按投入资金的10%分红;村集体均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不承担企业风险。三年到期,企业一次性归还本金。

“空壳村”破壳,集体经济“破零”。2016年以来,长治全市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盘活农村资源、整合扶持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192个退出村的集体经济实现“破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2017年春节,壶关县百尺镇沙堰村70岁特困户宋河富总算过了个红火年,“挣上了工资,还有保底分红,以前想都不敢想。”曾经窘迫之境,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俺把土地全部流转给红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地租金800元。合作社还雇俺看护种植基地,一年光工资就能挣5000多元。”

宋河富口中的红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省级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合作社。下拨的财政资金到村后,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将下拨的财政资金转化为股权,量化到贫困户和村集体,并将每年盈余按照财政资金所占股权份额进行分配,减少生产盲目性。年底,合作社以投资额的10%给村集体分红。

“一人入社,全家脱贫。有活干、有钱赚,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红。”资产收益扶贫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直起了腰杆、鼓足了精神。

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收入“1+1+ 1”。实践证明,资产收益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长治全市已有222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

突出整体规划引领,围绕盘活农村“三资”,捆绑产业扶贫、小额贷款等各项资金参与扶贫,长治市逐渐完善企业、合作社、村集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使越来越多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长治市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暨资产收益扶贫培训会召开,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长集中“充电”。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长治市成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治市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为主线,通过多种模式,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大大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扶贫户资产保值增值。目前,长治市的422个贫困村共整合产业资金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万户4.9万人;已有222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更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的成功探索,不但为当地贫困农民稳定脱贫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全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拓展了新的路径。今年3月2日至3日,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现场会在长治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齐聚这里,进村庄、看企业,观摩学习交流,进一步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从先行先试到基本成型,从成功探索到复制推广,长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成为全省的实践——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掏一分钱,当上了紫团公司股东,每年有保底分红!”这是壶关县百尺镇闲阳河村61岁贫困户马跃进拿到首次分红的感慨。

“集体经济从零到有,这可是村里20多年来的第一笔收入呀!”这是武乡县大有乡河西沟村收到大山禽业1万元分红后,党支部书记郁存印的感叹。

“贫困村将资金、土地入股公司,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问题,一举多得!”这是平顺县今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受益资产收益扶贫的感受。

从贫困户笑到贫困村“活”,再到产业主体的壮大,长治的“三农”经济发展,对得起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托付。自1951年长治地委在全国首办10家农业合作社,到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904家,国家、省、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59家。不仅是全国首家合作社诞生地,其发展总量与质量也居全省之首。或许基于此,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把长治市确定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

上下齐心打出“组合拳”威力

从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试点培训会召开,确定长治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到全市脱贫攻坚暨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不过短短9天,有人把它归结为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确,极短时间内就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财政、扶贫、农经等13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全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组。召开推进会,印发《关于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资产收益扶贫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

坚持“积极”与“稳妥”相结合,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在省里确定壶关、平顺、武乡三个试点县的基础上,长治充分论证,将范围扩大到11个县市全面铺开。11个县市在各自确定3个市级试点基础上,又同步铺开县级试点。组织成员单位兵分两组,远赴贵州、重庆等地市学习取经,制定下发《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就实施主体如何选择、涉农资金如何整合、股权如何设置、收益如何分配等一一明确,使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更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在这一场协同战役中,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安排下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农经部门指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设计扶贫方案,编印《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资料汇编》和《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手册》;林业部门举办“长治市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暨资产收益扶贫培训会”,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长集中“充电”;扶贫办在全市共建设72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个35兆瓦地面电站,共覆盖7284户13887人,仅2016年通过光伏扶贫使1538户4613人摆脱了贫困。

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通过各种股权设立,参与股权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就这样在长治全面启动。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一方面激活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消除“空壳化”,短短4个月,全市有422个贫困村整合产业资金共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422个。

一项项制度、一系列举措、一套套“组合拳”,久久为功,资产收益扶贫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社会动员体系逐步建立,各级各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深深扎根、迅速萌芽。“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顶层设计着眼长远、衔接有序,成员单位各尽其能、广泛参与,贫困群众衷心拥护、高度赞誉,全市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局良好、稳步推进。

多种模式开启脱贫大船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死钱变活钱,收益有分红,“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帮咱入股了大山禽业公司,这不刚拿到一笔分红,一年能领3000元!”举着手里的“红包”,家住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的赵巨田喜上眉梢。

“贫困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像赵巨田这样,武乡县贾豁村、古台村、张家庄村等7个村、38户贫困户对接大山禽业公司,贷款114万元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红10%。同时,公司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贫困户10人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

拿资金、土地等入股企业,发展产业、共享收益,把贫困户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是长治市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新模式。

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整村“挪穷窝”,住进新村。然而,旧村土地、闲散荒地、古旧民居等资源利用问题,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去年底,村里引进壶关县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规划实施千米跑马场、五十亩热气球场、松海栈道、窑洞特色酒店等项目,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景区。

岭东村盘活“沉睡”资产资源,将旧村山林、退耕还林地、窑洞民居、水利设施等折价入股,投入岭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公司39%股份。每年,村集体享有公司收入利润39%的固定收益。其中,村集体提取收益的50%依照贫困户比例、贫困程度,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民分红;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前,公司预付到村16万余元,贫困户每户分红300元,非贫困户每户分红250元。”岭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卫明说。

针对过去扶贫资金存在“一年投、两年验、三年看不见”等上述问题,长治市创新思路,变资金为股金,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产业发展资金和金融机构的扶贫小额贷款,整合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每年村集体和贫困户享受固定分红,激活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春节前,村里拿到了25000元收益。村集体提取稳定分红的30%,剩余70%用于贫困户分红。”壶关县百尺镇后河村党支部书记魏世强介绍说。通过贫困户代表大会提议、支村“两委”会议审议、乡镇政府党政联席会议核准,后河村将2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

实施带资入企收益模式,襄垣县194个行政村1219户贫困户,从襄垣农商行每户贷款5万元,共6095万元,投入到襄矿集团。襄矿集团按入企资金7%进行分配,2016年每户分得3500元。

武乡县梅丽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现有社员20人,吸纳贫困人口16人以土地等入社。今年,合作社承担造林工程2000亩,每亩投资800元,总投资160万元。按总投资15%的利润计算,可获益24万元,利润的10%量化折股,每户贫困户可增收1200元。

“三变”改革,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激发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活力和动力。

精准发力实现“三方”共赢

产业主体激活力、贫困户脱贫可持续、贫困村集体经济可“破零”,“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脱贫动力足。

2016年,黎城县洪井乡长畛背村组建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当初,50万元县级扶贫资金解决了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洪井乡副乡长、长畛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云香解释说,“这50万元入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后,将纯收益的20%作为下年发展基金,剩余部分按份分给贫困户。”

目前,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购进45头西门塔尔肉牛,贫困户以地入社、带牛入社,存栏总数达到110头。宋云香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模式了。”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务工、盈余分红等收入。

借资产收益扶贫“东风”,企业、合作社等产业主体盘活了资金、土地、劳动力,一举多得。在武乡县,大象集团、大山禽业、多维牧业三家龙头企业,为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找到了支点。

经过协商,三大企业分别同入股贫困村达成合作协议:扶贫资金转化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后,以现金投入企业,形成股份;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按投入资金的10%分红;村集体均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不承担企业风险。三年到期,企业一次性归还本金。

“空壳村”破壳,集体经济“破零”。2016年以来,长治全市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盘活农村资源、整合扶持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192个退出村的集体经济实现“破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2017年春节,壶关县百尺镇沙堰村70岁特困户宋河富总算过了个红火年,“挣上了工资,还有保底分红,以前想都不敢想。”曾经窘迫之境,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俺把土地全部流转给红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地租金800元。合作社还雇俺看护种植基地,一年光工资就能挣5000多元。”

宋河富口中的红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省级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合作社。下拨的财政资金到村后,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将下拨的财政资金转化为股权,量化到贫困户和村集体,并将每年盈余按照财政资金所占股权份额进行分配,减少生产盲目性。年底,合作社以投资额的10%给村集体分红。

“一人入社,全家脱贫。有活干、有钱赚,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红。”资产收益扶贫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直起了腰杆、鼓足了精神。

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收入“1+1+ 1”。实践证明,资产收益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长治全市已有222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694万元,户均增收410元。

突出整体规划引领,围绕盘活农村“三资”,捆绑产业扶贫、小额贷款等各项资金参与扶贫,长治市逐渐完善企业、合作社、村集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使越来越多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