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他们使上军人这股劲

发布时间: 2017-03-25 10:52:12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刘裕国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青花椒,军人本色,贫困户,第一书记

核心阅读

两年前,四川渠县选拔46名退役军人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新战场上,他们永葆军人本色,带领村民攻坚克难。“第一书记”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村子里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请看记者的实地探访。

昔日被称作烂泥沟,一年之间就变成美丽庄园——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万寿乡灵感村,2016年春节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全村32户贫困户人均增收6500元。村民何元碧说,村里变化翻天覆地,全托了第一书记廖洋的福。

在渠县,像廖洋这样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共有46名,都是退役军人出身。两年前,他们吹响冲锋号,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在脱贫新战场全力攻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2016年,渠县19个贫困村摘帽,减贫人数2.1万。

受命奔赴主战场,优秀退役军人成脱贫攻坚排头兵

脱贫关键在“头羊”。达州市委提出,要把优秀退役军人用在“刀刃上”。各县围绕贫困村实际,精心选拔、精准使用,让优秀退役军人成为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渠县,有60个乡镇150余万人口,是四川省贫困人口第二大县。针对贫困村组织涣散、基础薄弱、产业滞后、技能缺失、矛盾复杂等5类实际问题,渠县从市县机关选拔具有党建、农业、经济、政法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

2015年初春,曾有过12年军旅生涯、刚考入县纪委不久的王磊被组织选中,去宝城镇石桌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时,他的孩子才一岁多,母亲得了眩晕症,妻子在医院工作又整日忙得连轴转。他心里不是没顾虑,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信念最终战胜犹豫。王磊立下军令状:村里不脱贫,不回县纪委。

村民们说王磊很有拼劲,“是那种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人”。2016年正月初五一大早,王磊就赶到村里走访贫困户,摸清各家各户对扶贫易地搬迁初步选址的意见。

“不少农户,平日里都是老的小的在家,真正拿主意的全在外打工。春节期间,他们大都回来了,正好当面把意向定下来。”王磊说,那个春节,他基本没顾得上陪伴家人。

像王磊一样,担任第一书记的退伍军人们,哪怕个人和家庭有再多困难,哪怕面对再艰苦的现实环境,他们也能“万般不适含笑自若”。

拱市乡高滩村第一书记刘锐刚驻村时,住在农户家中,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生活很单调,“让我想起从前在新疆驻守边关的岁月”。但摆在刘锐眼前最大的难题,是某些村民思想观念的固执与守旧。例如,部分群众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他就依托坝坝会、农民夜校,挨家挨户走访,反复做工作。“脱贫就是一场难打的硬仗,但打赢了会很爽。”

坚决啃下硬骨头,修公路、建果园,打败脱贫拦路虎

双土村村道年久失修,大坑连小坑,遇上雨天,泥泞难行。第一书记李旗龙的脱贫攻坚战,就从修路开始。

40多摄氏度的高温,日头下站一会儿,后背都能烤出一层油,解放鞋鞋底快被烫成“果冻”。李旗龙挥舞铁锹,跳下工地,和大伙一起挖排水沟。村民劝他:“李书记,去荫凉处歇会嘛。”李旗龙头也不抬,只拿手背抹一把汗水,“没事,咱当过兵的人,力气大,不怕热。”

驻村3个多月,李旗龙没回过一次县城的家,换洗衣服都由家属送来。他带领村民争分夺秒,硬是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在起伏的山梁上修通了超过19公里的水泥路。2016年底,300平方米的村办公服务室、52平方米的卫生室、70平方米的图书室、14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也相继落成。

“退伍军人在军营中练就了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的战斗精神,这正是脱贫攻坚所需的独特品质。”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说。

44岁的周晓斌是渠县河东乡云一村第一书记。“村里1088户村民,贫困户有183户,脱贫任务特别艰巨!”1993年退伍后就在渠县房管局工作的周晓斌,主动请缨上了脱贫战场。一年多来,他组织贫困户建成3000株塔罗科血橙的果园,为村两委建成了活动阵地,为贫困村民建立了应急“救助基金”。过度劳累让周晓斌患上了膝盖滑膜炎,医生劝他住院治疗,可他心一横,强忍痛楚,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

贫困群众的事,无论大小,第一书记都会尽力解决。燕山村紧紧依偎着华蓥山脉,生态好但马蜂窝多,6个村民小组有几十个马蜂窝,大的直径竟超过了1米,不少村民被马蜂蜇伤。杨东到任燕山村后,首先把清除马蜂窝列为工作重点。他到县公安消防大队搬来“救兵”,在这次行动中,杨东意外被马蜂蜇伤,但困扰村民多年的马蜂窝被彻底清除。

“敢捅马蜂窝”的杨东,打败了脱贫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唐家山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如期完成,36户贫困村民入住新居;修通了8公里水泥村道,2.5公里环山机耕道;年久失修的3个塘堰得到彻底整治,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300多亩塔罗科血橙,夯下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然而,杨东驻村不久,就常感胃部不适,他总是吞几粒药,咬咬牙顶过去。2016年10月4日,被确诊罹患胃癌的杨东永远地倒下了。在告别仪式上,村民张世玉抹着泪水说:“杨书记从县城来到山沟沟里,带着我们挣票子,连命都搭上了。”

培育产业闯市场,昔日荒地穷村变成生产基地

走进万寿乡灵感村的碧瑶庄园,亭台楼阁、花径通幽。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苦于地处偏远,村民致富无门。第一书记廖洋发现,这个古村落有许多保留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还有一口数百年的老水井,心中便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开发旅游资源。

经村委成员研究同意,廖洋开始找专家调研、规划、设计,找业主投资,不分昼夜地奔忙。他还以“支部+产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如今,碧瑶庄园解决了村里200多人的务工问题,其中20多人是特招的贫困户。

经历多、见识广,退役军人第一书记们通过规划和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拱市乡高滩村昔日2000多亩撂荒地,不到两年就变成了龙虾养殖场、青花椒生产基地。这些产业园区按照责任人管理范围,连块成片,被划分成九大“战区”,并插上了“军旗”。第一书记刘锐说:“一律采取军事化管理,一切都严格有序。”

“村里有了龙虾养殖场,我可以就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72岁的贫困户胡顺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巨光乡金土村偏远落后,建卡贫困户121户、449人。黄小军进村后先争取到帮扶资金420万元,解决了村民饮水难、行路难问题。接着,他扩建支部活动阵地,聚心又聚力。第二年,黄小军为村里引进投资人,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蜂糖李等产业。如今,村里规划的1000亩蜂糖李,第一期成林的500亩即将迎来花期。“挂果后,估计每斤能卖三四十元。”村主任廖碧权说。

蜂糖李树种下地,黄小军又心生一计:利用林地办野鸡养殖基地,一地多用,效益倍增。很快,他从上级部门争取到1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林下养殖。眼下,年出栏近2万只、注册商标“常之珍禽”的野鸡,已畅销重庆等周边地区。之后,村里又发展了2000头生猪养殖,同时鼓励贫困户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既为农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又使方寸之地变成了贫困户增收的“银行”。今年,黄小军又带领村民建起网络销售平台,把山里的农副产品销往广阔市场。

虽然脱下军装,却永葆军人本色。两年多来,46名退役军人“第一书记”落实扶贫资金4.98亿元,整修、新修公路216公里,整治、新建山坪塘146口,新建蓄水池105口,易地扶贫搬迁2530人,建立电子商务网店46个、村卫生室46个、文化室46个……军人的本色在脱贫一线闪闪发光。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