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电商”助力农村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7-03-20 13:41:19 | 来源: 云南网 | 作者: 张梦曦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贫困户,扶贫资金,溢出效益,互联网,精准扶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方针政策,立足基本市情,在工作思路、资金投入、工作抓手、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来自市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6年,昆明市累计到位各类扶贫资金90.72亿元,全市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663人,完成市级目标任务6万人的104.4%。减少边缘贫困人口7.5万人,66个贫困村和6个贫困乡达到出列标准。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脱贫攻坚仍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政协委员们纷纷对脱贫攻坚问题建言献策。

市侨联:

让“互联网+电商”助力农村精准扶贫

昆明市侨联认为,目前,我市部分贫困村较为偏远,山区有时候没有信号,导致村民无法获得外界信息,很多时候买卖农作物只能靠中介在中间迂回而抬高价格。当前,脱贫攻坚是我市重要任务,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应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从源头上解决“买贵、卖难”的问题。

为此,市侨联建议,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引导贫困户进入电商产业价值链。帮助贫困对象掌握电商实用技能,增强脱贫能力。对贫困对象较多、发展电商意愿较浓的贫困村予以重点打造,着力改造成“电商村”或“淘宝村”。同时,加大对贫困对象的培训力度,借力电商培训,帮助贫困对象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之技。

除此之外,还应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到户、参与产业链扶贫、分享电商溢出效益等模式,构筑网货供应体系,切实帮助贫困对象“借网”致富。在政策上,探索改革创新,摸索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等创新模式,降低准入门槛,增加贫困户的土地收入,实现增收脱贫的目的。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通过实施“电商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企业网上接订单,贫困对象家门口搞生产。另一方面,加大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力度,鼓励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开展QS认证,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加强合作,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效应的农业示范企业。

同时,加快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

民进昆明市委:

在产业扶贫中加大资产性收益扶贫力度

资产性收益扶贫是以农业产业为平台,将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以及各类扶贫资金资产化,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稳定的资产性收入。

随着我市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工作思路也积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如何让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深度“发酵”,让贫困群体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脱贫,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在产业扶贫中,增加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扶贫力度,就是实施精准扶贫、促成贫困群众收入多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进昆明市委为此建议,在产业扶贫中加大资产性收益扶贫力度。首先,要把增加贫困户资产收益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县、乡、村要细化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明确实施主体对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同时,积极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鼓励贫困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住房财产权、农机具等要素入股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财政补助办法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通过出租、转包、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形式,有序流转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资产收益。并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为农民持股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平台。还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坚持依法管理农民持股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民进昆明市委还建议,产业扶贫中应重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性。针对贫困地区的科技人员制订相关激励政策,提供一定额工作手段和措施帮助当地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一定的引种、实验示范工作,并指导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岗位执业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应科学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将县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纳入基层科技人才队伍统筹考虑,职称评聘实行统一标准,适当提高农业专业技术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让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都能被聘任和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解决基层高职低聘的突出矛盾,调动基层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涉农部门在招聘人员时,给予特殊考虑,建立绿色通道,强化专业素质考核,由涉农部门到有关院校的相关专业选定所需专业人员面试、试用,逐步改变有人在编、无人干事的局面,提高工作实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