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员成四川省精准扶贫生力军

发布时间: 2017-02-28 09:09:15 | 来源: 河北日报 | 作者: 张怀琛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农民增收,新品种,设施蔬菜,大葱

□记者 张怀琛 通讯员 孙立永

有这样一群人,为干好精准扶贫的大事业,他们脱下西装换上布衫,走出城市扎根乡间,放弃热闹的都市生活,挽起袖口裤腿、上山下田,把办公室搬到了农家的炕头上、院子中、大棚里……尽管身份各不相同,比如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大学生村官、公司老板,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1.8万人,这是省科技厅最新公布的我省科技特派员数字,包括自然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等,科技特派员工作实现169个县(市、区)全覆盖。

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在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中,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一支生力军。

好技术,就要做给农民看

千根村,国家级贫困县赞皇的一个大葱种植专业村。由于种植茬口单一、品种杂乱,多年来大葱亩均收益还不足2000元。

2014年,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袁瑞江作为“三区”人才被选派到这里,开展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工作,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初到千根村,袁瑞江便一头扎进农家、地头,搜集整理村民脱贫致富的需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走访调查,他认为当地有大葱种植基础,之所以经济收益低,主要是差在了良种选育和种植模式上,“而这正是我们所擅长的。”

结合自己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三系杂交大葱新品种“青杂2号”,袁瑞江提出了良种良法配套发展大葱产业的新思路。

可一到推广,村民们却并不买袁瑞江的账,老百姓的心思很简单,“我们种了一辈子葱,你一个城里人懂啥。”

袁瑞江想了个法儿,找几户愿意“尝鲜”的村民,向他们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树个样板给其他人看。“效果很明显,原来以种植冬葱为主、一年一收,改种青葱后变成了两年五种五收,亩均收益也增加到了5000多元。”

有了成功示范,村民们对新品种、新技术刮目相看,大葱种植面积由过去的200多亩增至800多亩,辐射周边3个乡镇、16个村,带动种植面积2000亩。

赞皇县齐家庄村是袁瑞江打响“扶贫仗”的第二阵地。

“通过入户走访,当地人普遍反映种粮收益太低,大家宁可荒了地,也不愿再种玉米。”袁瑞江说,这一次,大葱种植没费多大劲儿便在该村得到迅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千根村的成功经验在那摆着,老百姓的眼睛亮得很。”

如今,袁瑞江已在赞皇县推广大葱种植20000多亩,帮助农民亩均增收2000多元,有效带动周边县市大葱产业规模化发展。

像袁瑞江一样,在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的贫困地区科技人才扶贫专项中,2016年共有692人身兼科技特派员使命,到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服务,与1000多个中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组织开展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培训技术骨干农民13.1万名,共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00多项,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新思路,就要领着农民干

2009年,大学毕业的李刚考上大学生村官,被选派到沧州市青县司马庄村任职。可第一次参加村务会议商讨农事,他甚至“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村干部们也不计较,“就是个刚毕业的毛孩子,能指望他干什么。”

没想到李刚真给村里办成了一件大事。

2013年,在与村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志彬的一次闲聊中,对方的几句抱怨,让李刚深受触动:“现在想引进点好品种太难了,种子、技术都在别人手里,价钱都是人家说了算。”他还记得,当时有农民想从山东引进草莓秧苗,卖价按3元/株算,“大家伙儿眼巴巴地望着好品种却种不起。”

通过调研,李刚发现靠外购种子发展特菜种植不仅给农民增加成本,自己还难以掌握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话语权,“要让司马庄村的特菜产业持续焕发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

司马庄村有设施蔬菜种植基础,思前想后,李刚决定以此为依托成立一家蔬菜研究所,自己研发新品种。村干部们觉得不靠谱:“就咱这些农民,怎么搞研究?”他的心里却早有盘算,先找到合作社的理事们请求注资,又联系来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河北农科院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然后跑注册、忙招聘……2014年春节刚过,河北省沧州市青县运河湖蔬菜花卉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也是沧州市唯一一家民营蔬菜研究所。”

如今,研究所共试验种植优质黄瓜、番茄、甜瓜、圆椒、圆茄等共100余种、5000多株,筛选出高产优质品种20余个。

“这些优质品种会直接投放到司马庄本地的农合组织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并逐渐引导他们开展种苗、技术输出业务。”李刚说,还以草莓为例,通过自己研发新品种,现在同等品质秧苗价格还不到1元/株,“仅这一项成本就下降了六成多。”

而除了组建蔬菜研究所,李刚和村干部还为司马庄村谋划了一条以特色蔬菜种植销售为基础,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和餐饮、娱乐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去年,我被调到其他乡镇任职,离开了司马庄村,但这里作为我事业的起点,蔬菜研究所已成为支撑当地特菜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李刚说,现在他正探索将司马庄村的成功经验进行“移栽”,“希望用更多想法、创意,为村民们开辟出更多致富的新领域。”

近年来,省科技厅连续开展“科技青春·创业富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主题行动,鼓励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带成果、带项目创新创业,李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省科技厅还设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专项,近3年共立项支持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54项。

真扶贫,就要带着农民赚

在平泉县卧龙镇沙坨子村,一个已具雏形的现代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是当地村民眼中甩掉贫困帽的新希望。

“这里不但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还免费招收贫困户入驻。”说话人叫高树满,是平泉县瀑河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当地一名科技特派员。2016年,公司销售香菇12000多吨,销售额1.3亿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及美、日、韩等国家。

“自己富,不算富,能把老百姓带富了才算真本事。”2015年,高树满与福建绿宝集团合作成立平泉县绿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6亿元建设一座现代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一期工程现已竣工。

为让贫困户安心入园,高树满创新提出了“种植领养模式”,即由园区提供菌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将菌棒以成本价赊账出租给他们,待出菇有收益后,再从收益中扣除菌棒费用。

“通过合作经营、领养领种和务工取酬三种模式,贫困户可在园内实现零资金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高树满说,“去年,一个种植2000袋菌棒的小棚平均收益可达3万元左右,这样算来,贫困户们无需任何成本即可通过劳动创收致富。”

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园区占地面积340亩,年产香菇菌棒600万袋,实现产值3600亿元、效益1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共吸引120户贫困户入园。

而除了家乡平泉县卧龙镇,高树满还将科技特派员的帮扶触角延伸到了保定市阜平县,分别在史家寨乡和平阳镇成立公司,进行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及产品经销,并建设8个扶贫园区、720个棚室,总面积达960亩,栽培香菇800万袋,安排贫困人员就业1400人。

近年来,围绕粮食、畜牧、果品、蔬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省科技厅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有效推动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升级。此外,还组织实施法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创新创业项目,积极推动建立“法人科技特派员+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创业模式,为促进农业技术提升和农民增收提供多方位科技支持。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