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扶贫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 2017-02-27 09:13:30 | 来源: 甘肃日报 | 作者: 何军民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扶贫攻坚,共同体意识,两个共同,民族地区经济

何军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我省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推进我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既需要持之以恒地多角度、全方位从物质层面上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大的价值取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从精神层面开展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帮助困难群众形成扶贫攻坚、脱贫攻坚的源动力和内生力。

积极创建“两个共同”示范区,搭建精神扶贫新平台。“两个共同”是民族工作主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所在。我省于2011年提出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目标。目前,全省上下正在推进实施“全覆盖”工程、“精准滴灌”工程、“文化引领”工程、“金种子”工程、“精神家园”工程、“权益保障”工程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两个共同”示范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努力培育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体意识,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发挥“两个共同”示范区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宣传引导效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中的综合示范效应,也有利于以精神的凝聚带动发展的动力,发挥精神价值在人的行动中的主观自觉性,以精神力量的富有促进物质贫穷的改变。

加快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精神扶贫源动力。温饱问题解决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往往就成了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一是要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种类,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快对民族地区种植养殖能手、产业精深加工能手、农民企业家、营销物流人才、各行业的能工巧匠、民间文化艺人、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人才等的培养。二是要以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为抓手,着力提高党政人才执政能力,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创新发展能力,以人才的培养转化激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持久活力和竞争力。三是要有效开阔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思维视野,重点培养一些较易接受新观念、肯吃苦的农牧民率先摆脱旧思想束缚,脱贫致富,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

构建“穷则思变”的反贫困文化,激发精神扶贫内生力。精神扶贫就是要在贫困人口的深层文化价值观方面展开深刻革命,构建乐观向上、不甘落后和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形成反贫困的内在精神动力。一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民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有意味的形式”入耳入心。二要借助多种媒体,积极宣传报道贫困人员创业增收先进事迹,引导建立崇尚创业致富价值导向。三要让送教送医送科技下乡成为常态,在田间院落、炕头地头、村口街头的沟通交流中,鼓舞群众,动员群众。四要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联民心,系真情,出实招,提高人的精气神,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

积极培育多元扶贫主体,增强精神扶贫推动力。构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一要提供扶贫机会,让爱心人士、志愿者、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各类企业等根据自身优势条件,认领帮扶对象,提振贫困户的信心,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要大力吸纳和鼓励国内外一切有扶贫意愿的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动员成功人士回乡发展,优秀青年创业置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由政府出面,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参与扶贫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为他们最大限度开拓扶贫空间,创设最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推进扶贫开发事业。

(作者单位:甘肃行政学院)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