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务川:“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生力军

发布时间: 2017-02-22 09:51:02 | 来源: 贵州日报 | 作者: 李勋王峰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务川,旅游扶贫,旅游发展,扶贫攻坚,旅游目的地

李勋王峰

春节刚过,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龙潭村村民申江洪就忙不迭地请了2名木工,为自家的乡村旅馆翻修客房。他说,如今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乡村旅馆也从十多家开到了几十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好环境才能吸引回头客。

位于洪渡河畔的龙潭村是全国仡佬族文化保存最好的民族村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务川发展全域旅游的“拳头产品”。2010年初,在外打工的申江洪抓住县里发展旅游的机会,回到村里开起了乡村旅馆,如今日子越过越安逸。

“依托咱们的仡佬古寨和旁边的洪渡河,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申江洪一边招呼工人施工,一边笑眯眯地说,他如今一年收入有二十来万,不仅自己脱贫,还雇佣另外4名贫困户在乡村旅馆帮工,平日用的土鸡、蔬菜也在当地购买,间接带动了3户贫困家庭增收。

申江洪说,以前想返乡发展产业主要有两个困难:一是进村公路路况差,游客根本进不来;二是太穷,没有启动资金。“现在好了,政府把整个村打造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大景区,还协调银行给我贷款建房,各种补助更是投入了十多万,乡村旅馆一下子就开起来了。

不仅是申江洪,近年来务川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旅游扶贫获益。仅在龙潭村,像申江洪这样吃上“旅游饭”摆脱贫困的村民就有100余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带动了寨子内215户农户户户都有了产业或实现了就业。

务川自治县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9万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艰巨。

这些年来,务川依托底蕴深厚的仡佬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脱贫攻坚新路,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田间地头走进景区,吃起了“旅游饭”。

走进依山傍水的桃符村,整个村寨青山绿水环绕,承载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街古院古韵,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个看得见水,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领工资,这是54岁的老场组村民郭海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得益于桃符村乡村旅游的开发,郭海英在景区公司打工,在村里打造的人工湖上给游客划船,一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

“通过这两年的持续打造,桃符村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桃符村村总支书记龙勇说,如今的桃符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家乐、乡村客栈四处开花,还带动了桃符麻饼、酥食、豆腐干等特色食品的销售。

“以前从没有想到我们这偏远农村也能成为景区。”53岁的邹黎海曾在福建打工,旅游发展起来后,他回到家里生产特色食品酥食、麻饼等,仅靠这一项,每年可以收入十万元。

“务川选择全域旅游扶贫的路子,经过了细致的论证和调研。”务川自治县县长石茂彪说,和其他武陵山区贫困县一样,务川很多村落贫困往往是地处偏僻、“舟车不通”。但越是这样的地方,往往越有原生态的人文自然风貌,古民居古民俗保存越好,“乡愁”越浓,越能成为旅游的卖点,传统发展“劣势”成为扶贫攻坚“优势”。

他认为,在全域旅游发展阶段,只要务川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创建成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和国内新的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务川以“旅游+”的理念推进全域旅游,让景点景区与外部环境不再割裂,而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形成核心景区“顶天立地”、乡村旅游“铺天盖地”、多层次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全域化格局。

“不管贫困人口参与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哪个环节,都能实现脱贫。”石茂彪说。

实际上“旅游+扶贫”就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不只是增加贫困群众的一时收入,更是增加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在走访中记者就发现,务川“旅游+扶贫”不仅给仡佬山乡农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更提升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干劲,点燃了他们的创业梦想。

在涪洋镇前进村,养羊大户冯启峰就感慨地说:“随着旅游的兴起,整个前进村都变了样,我们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还有着致富的产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山水总关情,百姓笑开颜,“旅游+扶贫”已成为务川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该县旅游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务川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预计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均增收2049元。

十二五期间,务川已通过“旅游+扶贫”带动2487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到2020年,务川计划通过全域旅游扶贫带动43559名贫困群众脱贫。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