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力扶贫 不如用市场做好“顺水人情”

发布时间: 2017-01-25 09:28:15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章正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唐卡,扶贫工作,扶贫模式,网球肘,参与式

(原标题:拼力扶贫不如用市场做好“顺水人情”)

14岁的王丽荣第一次吃“洋快餐”,只吃了一个汉堡,却悄悄地把鸡翅装在包里,一回家就把鸡翅塞到母亲手里。

在孩子的印象里,她去过省城西宁的儿童医院,但野生动物园和科技馆是她第一次去。35岁的母亲汪统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稍大。“这孩子懂事,我们都没带她吃过这些东西。”汪统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年暑假,团青海省委组织村里的孩子去西宁一日游。

穿过没边没沿的土黄色大山,走在东山村的小路上,偶尔有几条土狗跟在陌生人后面警惕地狂吠。这里离青海省会西宁30多公里,已经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地界,汪统芳一家就生活在这里的东山村。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西部一位年轻人说出扶贫时的困惑:“我们没钱、没资源,扶贫这个活儿该怎么干,拼尽全力会不会只是蜻蜓点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随团青海省委扶贫的过程中,感受了团组织倡导的“参与式”扶贫,即让年轻人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参与到扶贫中,同时还要激发起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己在摆脱贫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对口帮扶的东山村,2016年团青海省委组织村里的40多个孩子去西宁体验城市生活,资助了村里50个困难家庭的中学生,按照每人2000元的资助标准发放。

创业青年:画唐卡扶贫,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唐卡在藏族同胞心中格外神圣,30岁出头的藏族年轻人完么才让,对唐卡的制作情有独钟。他的老家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从小生活在藏文化环境中,对唐卡的制作耳濡目染。

他介绍,老画师在画唐卡时很有讲究,用矿石粉末调好颜料,用笔沾一下,有时还会再用舌头舔一下笔尖,以便更好地画出过渡色。长此以往,不少画师都患有胃病。用他的话来说“很多人是用生命在画唐卡”。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学习唐卡绘画的学院派、创业青年,这是完么才让身上的标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青海青年创业园见到他。“家里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我不想回老家,就想在西宁待着。”5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师,学会了产品运营。

2012年,他打定主意辞职开公司。当时唐卡市场非常火爆,他看到了商机。找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注册公司,再从职业院校招收10位学习唐卡专业的学生,管吃管住,画唐卡,卖唐卡。

“全部搞砸了。”他说,一个月能画出20多张唐卡,由于质量不过关,不仅产品卖不出去,而且客户也觉得他不靠谱,作为创业者的他,只好选择裁人。

两年后,成都的一位企业家请他画唐卡,第一年收入不错,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开始亏损,把赚的钱都赔了进去。经过了一系列的波折,他告诉记者,“我有一种山穷水尽之后,想哭的感觉。”

他找到了青海青年创业园负责人徐国超,申请入驻创业。收到可以入驻的信息后,在这家团青海省委运营的创业园中,他不再想搞大项目,而是准备踏踏实实开一个画室。他的汉族朋友乔兴邦告诉他,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唐卡的名义粗制滥造,不妨在他的画室中,装上摄像头让人们可以看到制作的全过程,他照做了。

创业也不能单打独斗,但他这一回不再毛糙,招了一批学徒,学习过程中管吃管住,工资1500元,与之前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跟着同仁县老家的师父学习,手把手带着他们画唐卡,作品的质量因此有了保证。2016年年底,他已经有了30多个徒弟。

“我也会跑市场,需要订一幅,我就让他们画一幅。”他说,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也要让徒弟踏踏实实学到手艺,“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吸纳他们过来,也是给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

一些地方也在倡导画唐卡扶贫,但是他的创业经验告诉他,这种扶贫模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还是要拿作品的质量说话。他也明白,创业不能太着急,可以通过改善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来扶贫,还是要做出好的作品,在市场上才有话语权。在记者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北京一个客户给他打电话,他终于接到一笔大单子,需要订购30幅唐卡。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