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裴寨巨变思考:农村扶贫关键在人

发布时间: 2017-01-05 13:43:4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焦源源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河南,裴寨,农村扶贫,精准扶贫

  红薯粉条文化节现场。人民画报 秦斌 摄

  红薯粉条文化节现场。人民画报 秦斌 摄

河南省辉县市裴寨社区花卉广场架了几口大锅,锅台是用泥巴砌的,下面烧起红彤彤的柴火,上面热气腾腾等待下锅的红薯芡粉,锅台旁,几个大汉撸起袖管反复搓揉着芡粉团……这是12月16日张村乡红薯粉条文化节的现场。

寒冬时节,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和慕名赶来的经销商,让享誉全国的裴寨暖意融融。

  裴春亮。人民画报 秦斌 摄

裴春亮的裴寨示范

裴寨社区,因为短短5年由穷山沟变身富裕村而闻名全国,这些变化,离不开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

3000多万盖别墅、860万造田心池、5100万修水库、还有在建的投资8000万的住宅楼……昔日的农民企业家裴春亮在乡亲们“三顾茅庐”后,重回山村自掏腰包,带领裴寨村党委和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裴寨村巨变的这些年,不仅给周边小山村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也给省级贫困村的张村乡党委一些扶贫的新思考。

  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人民画报 秦斌 摄

张村乡党委书记王冬梅道出了基层扶贫的难点:在农村,但凡有点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大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干部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留下来的老支书精于治村管村,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能力有限。

农村扶贫关键在人

近年,张村乡党委汲取裴寨成功经验,一直希望能力强、口碑好、对家乡有感情的致富带头人,像裴春亮那样,重返乡村搞建设。

张村乡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含粉量极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条的习俗,但都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生产,销售渠道也有限,成不了规模,更不能指望着脱贫致富。

如何把家家能种的红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张村乡党委这些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人的问题很关键。”王冬梅说。发展红薯关键是有带头人。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