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家搬到贫困户隔壁

发布时间: 2017-01-05 09:22:12 | 来源: 长江日报 | 作者: 刘斌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贫困户,村民,暖手宝,陈安福,危房

新年伊始,全市扶贫攻坚战又进入新的战役,驻村扶贫党员干部誓言,倾真情,用真心,担当起扶贫使命。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全市打响,全市3万多名市区两级党员干部进村驻点,奋战在271个贫困村,经过一年多的挂图作战,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因人因户施策,目前已有77个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正在接受考核验收。

到2018年,全市271个贫困村出列,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虽然依然艰巨,但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咬住扶贫任务目标不放松,攻坚克难再发力。

水灾中的危房建好了

刘军,48岁,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驻新洲区石河村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

石河村位于新洲区三店街,有297户1036人,其中贫困户19户58人。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重大疾病、残疾、缺少劳动力、子女上学带来经济困难等。

要真扶贫,扶真贫!扶贫工作是为困难群众谋福利、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喊口号、讲空话。扶贫款要用在刀刃上,不是做工程就完了,一定要给贫困户带来变化。一个人总要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通过办实事来获得老百姓的信任。

“儿子娶媳妇有房子了,可以过个好年了!”新洲石河村原贫困户蔡金桃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是刘军今年听到的最欣慰的一句话。

“开年的扶贫工作日程排满了,不忘初心,新的一年还要加油干。”昨日上午9时,冒着冬日的冷雨,刘军又赶在从武汉去新洲的路上,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近一百公里的路,他早已熟记于心。

贫困户“危房”换“新房”

一到石河村,刘军就心急火燎直奔蔡喜娥家中,看看春节前她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也查看下工作队刚帮助盖好的新房。

村民蔡喜娥属因病致贫,重病缠身失去劳动能力,29岁的儿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学了技术,在外打临工,女儿参加了工作队组织的种植培训,留在家务农。

蔡喜娥和儿子女儿原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房子里,刘军走访看到这家住的是危房,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去年7月武汉经历罕见雨灾,蔡喜娥和子女都不敢在家待,生怕房子塌了,一家人只好借宿到邻居家。已到适婚年龄的儿子,住着泥巴危房,“娶媳妇都难,谁愿意啊!”房子也成了蔡喜娥的心病,“这样的危房不能再住下去了!”刘军为蔡喜娥房屋改造一事四处奔走,经工作队协同努力,去年11月,危房得到彻底改造,换了新门窗,建了大阳台,四间房屋高大宽敞,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昨日上午11时,他赶到蔡喜娥家时,蔡喜娥正在吃力地往新房里搬运新买的洗衣机,刘军撸起袖子上前帮忙。“扶贫干部真是我们的主心骨啊!我非常感激!我真的高兴!”蔡喜娥无法用别的词汇来形容住进新房的心情,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不停地对刘军说谢谢。

村民点赞扶贫才算过关

2015年10月,刘军带领着四人扶贫工作队进驻新洲区石河村,率领驻村工作队员一一走进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村民的生活、居住情况。在走访帮扶过程中,刘军还注重总结,形成调查报告。石河村贫困户19户,经过走访调查,他将致贫原因归结于三个:重病、子女读书、家中无劳动力。

“单靠我们四人工作队的力量太薄弱,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刘军说,他动脑经,想办法,在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长期帮扶工作平台,党支部对口帮扶。根据每户家庭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措施,到贫困户家里开展扶贫慰问。

“完全顾不了家,家里孩子老人都是她爱人一个人照顾。”刘军透露,去年7月,家中70岁的母亲脑梗前曾打电话向他求救,但当时他正在村里处理扶贫工作,脱不开身,坚持干完事才赶到医院。刘军说。 “只有村民点赞了,我们的扶贫工作才算过关!”

目前,通过系列结对帮扶活动,贫困户危房得到彻底改造;重病困难家庭得到了及时的资金援助;贫困户子女读大学获得了5000元的救助款和一台便携式电脑;贫困村实现10万元纯利润硬指标任务;援助100亩油茶树已经全部完成栽种并成活,三年后每亩将产生2000元的经济价值;4个稻场和0.5公里道路建设完成;一批基础公益设施项目正在规划……

一件一件的实事,让贫困户感到了扶贫攻坚队的温暖,石河村贫困户19户58人,去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村民生活的环境改善了,道路通畅了,饮水卫生了,用电有保障了,收入增加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群众心里企盼的。”刘军感慨,石河村贫困户脱了贫,还要巩固,让村民们过上更加顺心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用实干的双手才是托起贫困村民美好明天的关键”。

(记者高萌)

扶贫队筹划建起茶场

村里一半贫困户就地打工

邹新力,59岁,新洲区国税局副调研员。23年扎根新洲贫困村扶贫,先后辗转5个街镇10个村,帮助贫困村解决吃水难、走路难、上学难和经济发展难等难题近50个。

李集街卫星村负债75万元,没有企业和开发项目。该村稻田少,种植养殖均未成规模。全村425户1781人,重点贫困户有37户78人。

扶贫攻坚作战,贫困就是敌人,消灭贫困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贴心帮贫困户脱贫是必须担当使命。

“冬天茶场都停工了,但每天还是要去一趟,看看茶苗有没生病,有没被牲口拱了。”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见到市国税局派驻新洲卫星村的扶贫队队员邹新力时,他刚从茶场下来。这80亩的茶场,是他和扶贫队一手筹划建起的。23年前,他头一次扶贫,就在新洲姚河村种下了30亩茶,如今已扩大到2000亩。

59岁的老邹是新洲区有名的“扶贫专家”。一个副处级干部,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村民”,和大家同吃同住,常常周末都不回家。

1993年,单位让担任人事科科长的他派人去扶贫,他就把自己派去了。邹新力说:“我就是在新洲一个贫困村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穷得拆房梁去卖,我不想让他们也受这种苦。”

2015年10月,老邹和扶贫队搬进了新洲最穷的卫星村,开展精准扶贫。他一直住在村委会一间没厕所的小房里,还在门口种起了菜,自己做饭,不给村里添负担。

搞什么项目能让村民致富?经过考察,扶贫队决定建茶场,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白茶和黄金茶。这个可以实现两年内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扶贫目标,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的茶场打工挣钱。“老邹和我们一样,撸起袖子和裤腿翻地、除草,不当甩手干部”。村民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到那个茶场干活,大家收入增加不少。”邹新力昨日家访时,58岁的村民程春香笑着说,她丈夫早逝,儿子智障,是卫星村贫困户之一。精准扶贫前,她在武钢医院做护工,往返4个小时,老惦记儿子没人照顾。在茶场干了大半年,收入有近5000元,还能照顾孩子。

如今,卫星村37个贫困户,一半在茶场打工,有了稳定经济来源。剩下的一半,老邹征求大家的意见将村里的荒地流转了出去,村民能拿到流转费,还能种地拿钱。比如程春香,茶场收入加上流转地收入,一年收入有1万元。

星村扶贫一年多来,37个贫困户有17户已经脱贫。按照预期,2018年全村可实现生产白茶300余斤,销售收入50余万元,全村1781人将全部受益。

(记者黄莹)

民政干部四处奔走

10万斤稻谷寻到买家

刘志耀,55岁,武汉市民政局扶贫干部,8年扎根农村,走遍江夏、黄陂区29村,帮近2000名贫困人员解决了生活学习困难。

江夏区舒安街八秀村,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经济收入,全村509户1600人,其中贫困家庭70户163人。

扶贫攻坚,无论前方的路上有多少坎坷,都要迎难而上,深信只要用真心,倾真情,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一定能实现。

“老李,你儿子明天结婚,我提前送上点心意。”昨日11时许,市民政局驻八秀村扶贫干部刘志耀将红包塞到李寿春手中。

李寿春一家五口有4人患病。他承包了村里200多亩地,不料连年亏损陷入贫困。去年春节前,李寿春近10万斤稻谷堆在家里卖不出去,一年辛苦眼看要打水漂。刘志耀跑了10多家公司,终于帮李寿春联系到了一家米厂,卖出积压大米。

刘志耀来到家中,李寿春很高兴,领他去家附近的养鸡场看看。两人一边喂着鸡一边拉起了家常。“你们6月份送来的这240只鸡仔,现在都下蛋了。”“是啊,你养得不错,这些鸡可以卖个好价钱。”“这些都是正宗土鸡,一只至少可以卖100元呢。”

“养鸡只能解一时的贫,我们还要帮你想长远的办法。”刘志耀对李寿春说,承包这么多地,没有农业机械不行,“去年你提过的贷款买机械,所有申报资料我都帮你准备好了。过完春节,我就帮你去跑手续,农忙前应该可以拿到贷款。”刘志耀想得这么周到,李寿春无法用言语表达,乐呵呵地往刘志耀手里塞了一把糖果。

从李寿春家中出来,刘志耀和村支书王和林去村中的光伏发电场,这个架空式光伏发电项目由市民政局出资修建,已经发电一个多月,收入了9000多元。王和林说,村里贫困户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和空巢老人,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现在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里终于有能力为贫困户办点事了。

“村里贫困户多,集体收入还是太少了。”刘志耀和王和林日前自己开车辗转宜昌、通山等地,考察药材种植,请教了专业人士后发现收入稳定可靠。两人合计后,准备新年在发电场的架空层里种药材。“我们盘算了一下,大概一年村集体又可以增收15万元以上。”王和林说。

“经过一年的帮扶,八秀村已有36户脱贫,村里明年帮余下的34户实现脱贫,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干。”刘志耀说。

(记者马振华通讯员周钢)

工作队引进“光伏发电厂”

贫困人群眼看能发电赚钱

陈安福,59岁,市交管局大桥大队干部,市委政法委、市交管局驻蔡甸区张湾街四红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四红村第一书记。2012年至2015年10月,在蔡甸、江夏参与扶贫。如今他在四红村参与精准扶贫。

四红村是蔡甸区张湾街12个贫困村之一,全村356户1153人,其中贫困人口36户100人。2016年,该村36户贫困户即将实现脱贫。

倾真心,用真情,办实事。我愿一直在扶贫战场,扎扎实实为村里和老乡们多做点事。

“谢谢陈爷爷……”昨日中午12时许,接过陈安福买来的暖手宝,张湾街利济中心小学三(2)班8岁学生丁张珏莹说,陈安福爷爷常到她家,“陈爷爷就像我亲爷爷一样,可关心我了”。

丁张珏莹1岁多时,爸爸病逝,妈妈改嫁,她和70岁的奶奶肖明珠相依为命。去年7月起,肖明珠每月都会收到一笔800元的生活资助。这笔钱是陈安福联系市交管局高管大队后,该大队民警自发捐助的。陈安福每月都会上门看望祖孙俩,送来米、油、水果、文具等生活用品。

昨日,陈安福冒雨走访了3户贫困户。另两户分别是患胃癌贫困户周稳兰、78岁的孤老冯政云。长江日报记者随行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到一家贫困户,都是贫困户热情拉起陈安福的手。

“陈书记让我家大变样!”冯政云对记者说,她两个儿子都是二十多岁就去世了,家中房屋年久失修,以前每逢下雨就漏水,屋里电线、窗户也很老化,地面多年都是泥巴地面。“是陈书记帮着申请了1万元钱,把我家全部加固粉刷了一遍,窗户也换成了铝合金的,屋里也是水泥地面了……”

昨日10时,四红村村后的一块空地上,一台挖土机正在作业。“这块地由市委政法委、市交管局帮扶60万元,新建一个1600平方米的仓库。”陈安福说,张湾街蔬菜种植较成规模,这个仓库一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至少11.5万元。在该仓库的屋顶,还将建起一个6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预计一年的卖电收入有6万元。

事实上,在张湾街党工委、四红村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力谋划下,前年还是“空壳村”的四红村,去年首次有了进账,总收入11.2万元。村集体256亩土地的流转租金收入一年是10万元,废弃多年的原四红村小学校舍的招租收入一年是1.2万元。

“贫困村的‘帽子’将要摘了,但脱贫不脱钩,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要让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大。要实实在在为村里致富、村民增收多做点事。”陈安福说。

(记者王刚)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