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市3个极贫乡镇采访时了解到,在国家扶贫大战略指引下,“决策有方法、干部有干劲、群众有盼头”的脱贫热情正涌动在这些乡镇的每一个角落。
进入新年,地处贵州最西北角、海拔2200米的石门乡寒意凌人。由于地势较高、天气寒冷,除了传统的玉米和马铃薯,村民几乎不种其他作物。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当地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也显示出产业发展的无奈”。
在贫困人口达10490人的河镇乡,25度以上坡耕地就达5.1万亩,年平均气温仅为11摄氏度。海雀村等海拔较高的村庄,冬天路面凝冻结冰,“汽车不装防滑链,很难爬上去”。2年前海雀村曾尝试种植半夏、红花,如今却重新种上了玉米,特色经济作物不能适应气候环境,推广难度很大。
董地乡更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全乡海拔落差近千米,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记者穿行在山谷中看到,山坡上石头中间“见缝插针”种上了玉米。朴德村村民李华说,家里2.8亩土地基本都在山坡上,“爬山种地太难了,只有丢荒”。
石门乡新民村25岁村民饶文强患有癫痫、偏瘫,和父母、3岁的儿子一起生活。为了治病,家里欠了4万元外债,全家人靠每人每月128元低保金维持生活。现在村里“十户一体”发展养殖业“抱团脱贫”,但饶文强家情况太差,别人不愿意跟他联合。
当地扶贫干部认为,贫困乡镇发展有“三极”:自然条件极差、贫困程度极深、发展潜力极低。
要破解这些问题,唯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
针对20个极贫乡镇,贵州省确定由20位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带队,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及前线工作队。贵州省认为,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是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超常规战役,是集中火力解决极贫乡镇整体脱贫的最有效方法。
记者在石门乡采访时,威宁县副县长、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刚从贵阳市参加全省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启动部署会归来。他说,现在“作战图”清晰,责任到人,对拿下石门乡这个脱贫攻坚“决战点”和“制高点”充满信心。
目前,这3个极贫乡镇省、市、县、乡、村5级脱贫攻坚体系已经建立。毕节市、县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攻“连片开发、整村推动”,突出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这3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共有5094人将在中心集镇、中心村集中安置,首批搬迁户正在陆续入住新房。当地政府对搬迁户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作了初步安排。马仲华说,除了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乡里还引进了毛绒玩具厂、奶牛场等企业吸纳就业,此外搬迁房一楼的商铺统一集中经营,产生的利益分配给搬迁贫困户。
海雀村村民朱学高在扶贫项目中选择了养牛。目前,朱学高家中有3头牛、40只羊和5头猪。“全家人靠着养殖,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