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把论文写在山村

发布时间: 2017-01-05 08:55:18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丁雅诵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老汪,汪自强,肉鸡饲料,科技特派员,论文

“老汪,快来帮我看看,这番薯长得怎么样。”“老汪,中午来我家吃饭,是你引进的水稻呢!”……

在浙江省泰顺县,谈起“老汪”,无人不晓。他就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汪自强。从2005年被选派为泰顺县万排乡的科技特派员起,汪自强每年都有100天左右的时间待在乡下,一顶草帽、一身下地装、一双解放鞋也成了他的随身装备。

整整11年,虽然泰顺还是那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但跟随汪自强走进泰顺田间地头的上百种农作物,却让这里的农民增收了10倍。

“说是浙大的教授,其实和农民没两样”

如今,在万排乡,每当农户需要新品种作物时,都会到农业技术员彭作生这里来引种。“我这里现在有菜豆品种67个、水稻品种8个、甘薯品种4个、玉米品种5个、马铃薯品种3个……都是老汪从省城带来的。”

汪自强第一次到万排乡,跟他对接的正是彭作生。彭作生回忆道:“走到地里,老汪就抓起泥土,反复捻揉,观察土质;走到田边,老汪就卷起裤脚,蹚下水去,查看秧苗;走到农户门口,老汪就跟农民唠上两句,聊聊收成,问问收入……当时我就感觉这个特派员不一般,说是浙大的教授,其实和农民没两样。”

凭借着摩托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汪自强第一趟来万排,便走遍了乡里的全部4个行政村和7个自然村。因为浙大还有教学任务,10天后,汪自强回了杭州。“老汪回去之后,有些农民问我,那个大教授呢,是不是逃回去了?”彭作生说,“那时我心里也犯嘀咕。”

没想到,几天后,汪自强又来了。这次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大包小包、鼓鼓囊囊的一堆种子。哪个品种好、产量高,什么时候种、怎么种,哪些有讲究、要注意,汪自强亲自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汪自强来一趟乡里不容易。早上5点多钟从杭州出发,坐7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才能到泰顺县城,再辗转到万排,往往已是下午两三点了。即便是后来汪自强自己买了车,开到乡里最起码也要6个多小时。就这样,汪自强一趟又一趟,带着需求出村,带着科技进村。

这条艰辛的路,汪自强一走就是11年。“我18岁那年,响应‘上山下乡’,到兰溪农村成为一名知青。农村的苦让我印象深刻,后来读大学就选择了农学专业。”汪自强说,“从农业技术到农业生产,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我既然做了,就要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果、产出效益。”

“他是我们的‘科技财神爷’”

“老汪可神了,他一来,农作物的产量销量就上去了,收入立马能翻倍。”在泰顺,人们送给汪自强一个称号——“科技财神爷”。

谢细和现在的身份是泰顺县泰龙制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而在汪自强来万排之前,他的茶园一度几近破产。“要不是汪老师帮我对茶树的间距、茶园的通道进行科学改造,帮我引入机械采摘,帮我选择能避过山区早霜、晚霜的‘中茶108’,春茶的价格哪能一下子就从几十块蹿到几百上千块一斤。”

当谢细和的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在泰顺县司前镇,蜂农严立超却对着一个个蜂窝发起了愁。虽说严立超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干活,甚至早上4点便上山放蜂,但因为育种技术跟不上,光是去外地买蜂种就得花10多万元。

2012年,有人告诉严立超:“村里来了个浙大的教授,要来帮你搞养蜂产业。”“我当时也就听了那么一耳朵,根本没当回事儿。”严立超说,“没想到,这个汪教授还真带着浙大的一群专家来了。”

为了解决蜂蜜上架流通的难题,汪自强建议严立超申请“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S认证”。严立超一听,连忙摆手道:“我这些土蜂蜜用不着申请什么QS,又费事又烧钱!”于是,汪自强就一遍遍地向他解释QS认证的重要之处。几番“轰炸”下来,严立超终于同意进行申报。当有了QS认证的蜂蜜畅通地走进市场时,严立超才明白老汪的一片良苦用心。后来,在汪自强的帮助下,严立超又陆续申请了温州市著名品牌、浙江省著名商标,他的生产也一步步走向规模化。

听到谢细和随口一句“想建中国最美茶园”,汪自强便联系了浙大风景园林方面的专家,把“无心之谈”付诸了实践;听严立超说在老家发现了一个野生大蜂窝,汪自强便帮他申报了“浙江农业吉尼斯”的最大蜂窝纪录;听说上宅垟村发现了一株黄色茶树苗,汪自强便取样分析,发现其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很高,创立了“泰上黄”品牌……泰顺县科技局局长曾顶满说:“老汪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他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视野,总能找到产品的开发点。”

“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

在泰顺老百姓的眼里,汪自强是他们的“百科全书”。

不过,老汪这剂“万金油”也不是一天练成的。在成为科技特派员之前,汪自强是省里知名的大豆专家。他说:“刚到万排乡的时候,老乡们问的问题很多很杂,而且大多都是我研究领域以外的,当时确实有点蒙,毕竟隔行如隔山。但下一次来,我一定带着其他专家来解决问题。”

汪自强敢作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背后有个“专家智囊团”。2008年,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这里集中了农口技术应用专业的70多位专家教授。有了这个“大后方”,汪自强扶助泰顺的底气更足了。

汪自强还给泰顺拉来了一支科技特派团队,队长便是汪自强的同事——畜禽养殖专家尹兆正。“2013年我第一次跟着老汪到泰顺,就明显感觉到老汪和村里人的‘关系’不一般。”尹兆正说,“在泰顺,老汪有口皆碑,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要是做不好,那就是砸浙大的牌子、砸科技特派员的牌子。”

这几年,尹兆正团队和汪自强一起,帮助泰顺县解决了肉鸡饲料配制、蛋鸡台风应急、蜂蜜保鲜贮藏等诸多问题。科技特派团队的成员们也逐渐认识到,一名农业科学家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把科学技术带进农村、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

“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如今是在泰顺山区流传的俗语。10余年来,科技特派员的付出,已在泰顺山区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总计投入资金4890多万元,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22个,培训指导农民4万多人次……

虽然驻守泰顺已有11年,但对全国优秀教师汪自强来说,这不是终点。就像他所说的:“只要泰顺需要,只要农民兄弟需要,我就会一直守望在这片土地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