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治沙故事】沙漠里有个“梦工厂”

发布时间: 2017-01-01 10:14:19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库布其,治沙,沙漠,梦工厂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在寻找沙漠往事的日子里,我在绿色库布其行走中,认识了许多待人热情、性格豪爽的蒙古族人,其中就有乌云达来。

我在七星湖“朔方古城”墙下碰到乌云达来,他是一名导游,穿整齐的职业装,皮肤黝黑,密密的睫毛下藏着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的故居在美丽的天鹅湖边,追溯到遥远的从前,乌云达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沙漠里,放羊放牛,在沙漠里艰难地刨闹,勉强糊口。

沙里人对沙漠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2012年,乌云达来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学院毕业,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过,过了几年“北漂”生活。去年,他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加入了亿利资源的治沙大军,不知何时起,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那般模样了。

在乌云达来的记忆中,沙漠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一眼望不到边缘,年幼的时候,他爬上高高的沙丘,眺望远方,除了沙,还是沙。牧民们为了找到自家的毡房和牛羊,给沙丘取了一个个亲切的名字,眼前的沙丘变绿洲了,那些沙丘的名字依然伫立在瞬息万变的时间里。

乌云达来的家住在牧民新村第三排。如今,家里还养着40多头牛和150多只羊。全家四口人,他和姐姐在去年四月同时加入亿利,投身沙漠生态修复,工作和收入都很稳定。小伙子挑起家里的大梁了,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放心了。

乌云达来告诉我,去年一场突发性脑出血差点要了他的命。那是8月31日,乌云达来在上班途中突然晕倒,同事们七手八脚地将他送到乌拉特前旗医院,还好,送得及时,没有耽误宝贵的抢救机会。然而,旗医院医疗条件有限,住了三天院后,不得不转院到包头第一附属医院。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法让人揪心,要做开颅手术,谁都不敢想象,开颅治疗后的乌云达来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吗?住进重病监护室,每天的治疗费用高达近一万元。忧心之际,单位请来了北京301医院的专家,乌云达来不用开颅了,连续好几日吞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父母终于长吁一口气。

万难之时,七星湖旅游公司发起了为乌云达来捐款的慈善行动,凑了4万多元。亿利公益基金会救助中心也启动了一笔给乌云达来做手术的基金。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同事们每天都打电话问候他,了解他的康复情况。同事们通过语音在微信上集体喊出的那句话,永远刻在乌云达来心屏:“乌云达来,我们想你,我们等你回家,我们永远跟你在一起!”

乌云达来的身体在一天天康复,出院后,牵挂他的领导和同事们到家里慰问他,平时不善于言语的父亲激动地为大家唱了一首“古如歌”,在场的很多人都落泪了。

安静的牧民新村挺热闹,电锯作业的“吱吱”声不时传来。乌云达来说,村子里建起了“马头琴梦工厂”,是王文彪董事长提议建的,意在弘扬草原传统文化,把绿色化与民族化结合起来。为此,投资200万元,成立了内蒙古库布其古如歌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就是当地村民。为了让乡亲们共同致富,亿利出了个好政策——只要牧民投资1万元入股,亿利公益基金就配股1万元,一份投入,双倍收益。建厂至今,已经有13个牧民入股,乌云达来就是其中一个。在古如歌文化之乡,建起马头琴梦工厂,七星湖的民间艺术家们心里乐开了花。

古如歌,蒙古族古典音乐精品,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随历史的长河流传,在游牧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在牧人毡房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马头琴声记载着蒙古民族的千年记忆,或铁马冰河,或一咏三叹,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有了马头琴梦工厂,一把把普通的马头琴,在七星湖牧民手里,要托起一个民族文化的大品牌。

走进梦工厂,一眼看到成堆的木板,这些马头琴的原材料,是沙漠里生长了五六十年的沙枣树,虽然枯死了,但进入梦工厂后,会活过来,化作另一种生命。

一直低头挑选琴弦的蒙古小伙儿叫安定,留着长后发和小胡子,很健谈,来自中国马头琴文化之乡乌审旗。安定说,沙枣树是做马头琴最好的原材料,枯树正好再利用。

梦工厂的马头琴,都是纯手工制作。安定说,做一把马头琴,要经过53道工序,10天才能完成。

在无限的期待中,马头琴成品库房的门缓缓打开,里面各式马头琴整齐陈列,尤为显眼的是挂在库房左侧的20把旧式马头琴,清楚地呈现出马头琴的演变历史。从古至今,由远及近。安定说,最古老的那把马头琴是用马的肋骨做成的。我伸手摸摸,指尖触到冰冷的马骨,胸腔里却有一股火山般的激情在涌动。

远处,马头琴琴声婉转地传来,每一个调调都载着一个深情的画面,它飞向蓝天,追着白云,流畅着绿色的情绪,醉了沙漠,也醉了众人。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