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支招"扶贫同质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布时间: 2016-12-28 10:25:27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车丽 陈屹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扶贫办,扶贫资金,同质化,产业优势,支招,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扶贫,精准

央广网北京12月25日消息(记者车丽 陈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宗旨,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截至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以来,我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预计全年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任务可以超额完成。对于脱贫攻坚,自然是“造血”胜过“输血”,产业扶贫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目前暴露出来的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又该如何改善?

走进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投资20多万元建成的加工车间格外醒目。30多台崭新的缝纫机转个不停,一顶顶遮阳帽在低头忙碌的工人手中陆续完成。

村民李德律说:“超过45岁,厂子就不要了,俺50多了,上哪里也不要。”

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济钦说,这是一处产业扶贫示范点,就是为给年龄偏大但有就业愿望的女性提供家门口打工的机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好的一天六七十块钱,少的二三十块钱。平均下来,每个贫困户一年收入超过一万多块钱。”

目前,像这样的帽子车间、稻草车间、柳编车间等各类扶贫车间,山东省已建成2720个。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许健民表示,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农村半劳动力就业,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然而,个别地方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说,有些地方为了完成规划目标、资金安排计划以及脱贫任务,只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建大棚、栽果树、养猪羊等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成为共性问题。

吴国宝介绍指出,第一、在产业选择的过程中,简单考虑了当地所谓的资源优势,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导致一些扶贫产业失败;第二、在政府介入的产业组织安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组织本身是有独立的利益诉求的。

对此,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许健民表示,要引导东部地区或发达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大型农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转移。特别是引导有品牌、专业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以分布式的方式建立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等,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许健民认为,这类企业长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有丰富的市场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供销体系,让这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带动贫困户,通过一个好的利益连接机制,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许健民表示,盘活农村现有存量资源,如小水电、小矿山以及村集体的荒山荒坡,通过产业平台和股权纽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扶贫与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相结合,是应对产业扶贫重复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

2000公里外的贵州省乌蒙山腹地六盘水市,“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正在推进。在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当地利用林地资源,先后办起了砖厂、酒厂等山地特色企业,农民按股权参与收益。

农村“三变”改革开始后,不少传统的能源企业纷纷转型,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旅游。原本经营煤炭产业的陶正学自2012开始转型,回到家乡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460多户农民入股,连片种植了猕猴桃、石榴、刺藜等水果1.5万亩,并建设了科技农业观光体验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区。

陶正学说:“原来这些资源没有被唤醒,它没有变成一分钱。现在资源变资产,就是要产业来带动它,让它产生价值。”

截至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为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许健民表示,明年,国家财政对扶贫资金的安排还会增加,大量资金都会集中沉淀到县级层面、到村,要加大监管力度,让扶贫资金能够真正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不让扶贫资金被挪做他用。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