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精准扶贫已经展现出强大效力,收获了巨大成果。但是,也有地方把精准扶贫理解歪了,落实偏了,搞成了“零碎扶贫”。比如,我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两个“扶贫羊”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倾向,让人忧心。
为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发展养殖,一个小山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让4个贫困户各自将6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另外1家正在搞养殖的贫困户,5家贫困户根据养殖效益按股分红。当问及年底每户能分多少钱时,牵头养羊的贫困户说:“今年市场行情不行,养羊赔钱,不倾家荡产就不错了,分红是不可能的。”由于个体养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贫困户入股非但没有实现脱贫,还落得个本利无归的结局。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太行山区。我在当地采访时碰到一位养羊的老人,他说在政府支持下,自己养了几十只羊,买小羊羔时每只600元,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到500元。“养了一年‘扶贫羊’,不仅没脱贫,还更贫困了。”老人无奈地说,脸上的苦笑深深触动了我。
扶贫资金“打水漂”、扶贫项目难实现脱贫,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东家种核桃、西家种大枣,南家养兔子、北家养鸡鸭……一些产业扶贫就是让贫困户单打独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能否脱贫要看运气——有的贫困群众赶上好的市场行情,如愿脱贫;有的贫困群众则时运不济,劳而无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