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打造"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 2016-12-21 11:41:51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作者: 皮曙初 李伟 陈俊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扶贫途径,贫困户,扶贫模式,扶贫资金,扶贫贷款,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产业扶贫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市精准识别积极摸底,结果显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只是少数,60%贫困对象意向发展产业脱贫,其中90%贫困对象期盼依靠企业、老板、能人带动脱贫致富。

当地开展“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活动,已有1600多家企业、4392个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带动1500个贫困村、13万贫困户、36万贫困人口就业或增收,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带动、金融扶持、保险保障、贫困户主动作为的“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挖掉贫困的根子最终要靠产业发展”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圣人堂村迎来一年当中的旅游高峰:游玩的车队像一条长龙盘踞在山间公路上,120户农家乐家家爆满。贫困户李国清家种的蔬菜、积攒的土鸡蛋也在这几天销售一空,全部卖给了农户们自己开办的农家乐。

圣人堂村距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不到7公里路程,旅游产业的兴起给这里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的农民带来彻底变化,全村180户人家已有120户办起农家乐,年收入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据村党支部书记肖春花介绍,圣人堂村还有一般贫困户9户,基本上是还住在深山里没有搬出来的人家,李国清就是其中一个。村里一方面由农家乐牵手贫困户,通过请工、代售农产品等方式帮扶贫困户,另一方面正在路边为他们建房子,让他们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帮他们办起农家乐。

“圣人堂村四季都有风景,旅游产业发展还会越做越大,有了产业支撑,全部‘出列’没问题。”肖春花说。

黄冈市属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目前尚有农村贫困人口近百万。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记者在当地调研时,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这“几个一批”必不可少,但挖掉贫困的根子,阻断贫困传递,最终要靠发展产业和扶持就业。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没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接大市场;有了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就能‘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自2013年起,黄冈市开展“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活动,实施“一名领导+三至五家单位+一名工作队长+一家重点企业+一个重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模式。

大别山片区是中国板栗四大主产区之一,罗田县被评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但是靠天收、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制约栗农增收。2003年,罗田县引进湖北绿润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的销售网络、研发能力,攻克保鲜技术难关,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解决销售难困境。绿润公司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将农户大量保鲜板栗快速销售到各流通市场,年均销售达2万吨,解决了相当多农户销售难、储存难的问题。

如今,“罗田一只羊”(黑山羊养殖)、“蕲春一棵草”(蕲艾产业)、“英山一片茶”(茶叶产业)、“麻城一朵花”(杜鹃花旅游)、“黄梅一炷香”(禅宗旅游)、“红安一道光”(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在黄冈大别山里蓬勃兴起,基本形成因县、因村、因企制宜的产业精准扶贫途径。目前,黄冈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个,形成帮种、帮养、帮收、帮销以及联户带动、入股分红等多种帮扶模式。

“五位一体”形成产业扶贫“大合唱”

李云启家是罗田县凤山镇上石源河村贫困户,上有84岁老父亲,下有7岁大的小孙女,儿子儿媳几年前在一次意外中不幸遇难,58岁的李云启几乎陷入绝望。2015年,罗田县为李云启家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又提供1万元扶持资金,帮他家购买10只母羊和1只公羊。今年算账,李云启家可以出栏25只黑山羊,能挣3万块钱。

2015年,罗田县提出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依托黑山羊养殖产业,用3年时间,向适合养羊的贫困户户均一次性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户贫困户通过养羊,实现年人均收入过1万元。为给贫困养羊户稳定增收脱贫提供保障,罗田县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支持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形成“政府+公司+金融+保险+农户”五位一体模式——

银行为贫困养羊户量身定做精准扶贫贷款产品,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按每只2500元价格由公司和合作社提供10只能繁母羊,另5000元用于建设标准羊圈;

政府提供1万元资金扶持,由公司和合作社提供一只公羊,提供黑山羊养殖技术服务,还负责托底价回收;

保险机构按每只90元保费、2500元保额对能繁母羊实行全额保险。

政府、公司、金融、保险、农户五方签订协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精准扶贫“大合唱”,确保风险可化解、农户能增收、企业不受损。

上石源河村汪国龙已进入“预脱贫”行列,去年他家出栏35只羊,收入近4万元,今年他自己也带动了五户贫困户。他说:“有了公司带动,我们和大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

“五位一体”模式受到贫困户称道,也得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的普遍认可。

“我身体有病干不了重活儿,村里帮着把我的大部分土地流转给了企业,每年有固定流转收益,老婆还能在村里打工,我平时也能在自留的土地上简单管理种的蔬菜。”罗田县上石源河村贫困户汪海文告诉记者,“今年菜价高,大自然公司收购我们贫困户种的菜,每斤比市场价还高5毛,今年肯定是赚钱啦!”

像汪海文一样,当地已有33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大自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帮扶脱贫计划,贫困户种植的蔬菜、板栗、甜柿、贡米等农产品都能“加价包销”。大自然食品公司总经理徐德宁告诉记者,他们在罗田选择了12个重点贫困村进行对接帮扶,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带动这些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刘雪荣说,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农户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政府在资金、项目、政策环境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同时,银行、保险参与,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融资环境和风险补偿,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产业扶贫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政府引导、市场带动、银行支持、保险保障、贫困户主动作为“五位一体”共同推进,五方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关键在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但是,实践中“五位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大合唱”还在探索中,产业扶贫项目难选择、政策难落地、资金难整合等问题仍需更好地破解,方能形成产业精准扶贫“航母战斗群”。

据黄冈市政协调研,尽管目前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多、产业项目多,但是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规模小,对贫户的带动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一些市场主体反映政策“只听楼板响,不见下楼来”。金融保险政策问题也很突出。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

黄冈市老区促进会的调查表明,产业精准扶贫的“四化”问题也很突出:

——同质化。产业选择上“跟风跑”,你养羊我也养羊,你养猪我也养猪,低水平重复。

——低端化。生产出来的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有的只是出售原料。

——短期化。一些帮扶单位不作长远规划,拿点资金给农户养几头猪,赶几只羊,就算扶了贫。

——碎片化。产业分散,星星点点,没有集中连片基地,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贫困户对发展产业脱贫也存在“不敢”“不能”“不急”等思想。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贫困户“怕”字当头,“难”字挡路。有些敢干的却没有技术,新型种养模式学不会。还有少数贫困户“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认为上面说了“不落一人”,反正政府要兜底。

针对这些问题,基层建议,要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同时,大力突破金融保险瓶颈,着力整合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建立产业扶贫督办机制,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落地。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